歷史典故
為何「錢」字的本義是鏟形的農具
布幣
俗稱鏟布、鏟幣,
布幣源於青銅的鏟形農具,
為農耕生產交易的貨幣,
西周末期始鑄,
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
主要流行於周王畿和韓、趙、魏三晉地區,
燕國、楚國也有鑄造。
「錢」字的本義,
是古代鏟形的農具,
最早的錢的樣式是模仿鏟形的,
「鏟」字古代又寫作「鎛」,
「布幣」的「布」為「鎛」(音同博)同音通假,
其外型似古代挖土的農具「鎛」。
布幣的形態與農具鏟子十分接近,
最上端的部位為首部,
首部以下兩側為肩部,
肩部下部兩側為足部,
足部之間為襠部,
布面都有文字,為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商周金文可說是正統的官方文書,
而貨幣文字則具有較強的民間性,
「空首布」的幣文與甲骨文相似。
「空首布」
是布幣的分支,
因為上方保留農具裝柄,
中空的銎(音同穹),
其首中空,所以稱為空首布,
「空首布」,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後盛行,
長柄的空首布主要出土於河南汲縣,是春秋末期晉國所造。
「聳肩尖足空首布」
這種長柄空首布因為肩部尖聳,
足部尖銳,加上突出的長柄,
所以不僅容易斷裂、傷人,而且面積大,厚度薄,不利攜帶與儲存,
多出土於今山西侯馬、稷山、運城,和河南汲縣等地,
是春秋末晉國或戰國初趙、魏等國所鑄。
「平肩弧足空首布」
一種為短柄平肩弧足式,
或短柄斜肩弧足式,
鑄造年代約在戰國中期,
多出土於今河南洛陽、宜陽、新安、洛寧、伊川、孟津等地。
「平首布」
空首布的銎(空首),由於工藝改進、簡化,
而改為平首布,
平首布出現於戰國初期,
平首布盛行於戰國中、晚期,
足部從尖足變為方足、圓足,
襠部從弧形變為平直狀、尖形狀、橋梁狀等。
戰國 「布錢」泉幣
長5.9公分、寬2.2公分
戰國 「布錢」泉幣
長5.6公分、寬2.1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