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 013、為何「孔方錢」是中國二千年間流通貨幣的最主要形製

歷史典故

為何「孔方錢」是中國二千年間流通貨幣的最主要形製

先秦時期的錢幣,包括兩大時期:
1、商周錢幣萌芽時期,
2、春秋戰國紀地錢幣時期。

1、商周錢幣萌芽時期:
主要是金屬貝和青銅鏟幣;
金屬貝仿自天然海貝,
青銅鏟幣與一般工具鏟十分相似,
錢綜上沒有文字。

2、春秋戰國紀地錢幣時期:
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大量使用,
錢幣上出現了文字,
錢幣上的銘文主要是紀地性質,
此類錢幣統稱為紀地錢幣,
這一時期錢幣的種類進一步增多,
最後形成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
1、貝幣(蟻鼻錢),2、圜錢,3、刀幣,4、布幣。

圜錢

也稱圜金、環錢,
又稱「圜化(貨)」,
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
它起源於三晉地區,
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

圜錢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
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
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形制演變的來源,
源自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和玉璧,
圜錢是照另一種自然物貨幣玉璧、玉環的形狀製造的,
遂漸發展演變至戰國時期的銅製的圜錢。

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
因此具有既不容易折斷,又便於穿索,
利於攜帶和清點,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圜錢有兩大類:
1、圓形圓孔,比較原始,
2、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

方孔錢

圜錢的形狀遂漸發展為方孔錢,
方孔錢由圜錢演變而來,
又稱「孔方錢」、「圓形方孔錢」、「方孔圓錢」,
是古中國錢幣中最常見的一種,
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稱銅錢。

秦朝統一全中國的貨幣,
全國鑄行半兩錢的方孔錢,
半兩錢的生產得到了規範化,
方孔錢一直是中國流通貨幣的最主要貨幣形制,
直至清朝末年該地位才被銀元所取代,
中國最晚的方孔錢是民國時期部分地區鑄行的民國通寶,
更成為之後幾千年間東亞地區貨幣的主流,
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和地區均曾鑄行方孔錢。

----------------------------------------------------------------

秦 半兩錢

【09古幣】   半兩錢   ---   秦 半兩錢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