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 YouTube 影片
《蘭亭集序》的前世今生(晉書、脩禊、曲水流觴、蕭翼賺蘭亭、唐人摹本)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 影片音樂:Communicator 作者: Reed Mathis 來源:YouTube Audio Library 授權類型:不需註明出處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 影片音樂:Before I Go 作者: RKVC 來源:YouTube Audio Library 授權類型:不需註明出處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 影片音樂:Just Stay 作者: Aakash Gandhi 來源:YouTube Audio Library 授權類型:不需註明出處
======================================
節目內容:
一、中國書法史的第一個高峰
東漢 張芝,由章草演變為今草。
曹魏 鍾繇,由隸書草演變為楷書。
東漢末年 劉德昇,創造了行書。
東晉 王羲之,繼而總其成,史稱「晉書」,
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齊名,
行書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風行於世,
被後世尊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蘭亭集序》的由來
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日,
會稽內史王羲之,邀請全國四十多位軍政高官,
在浙江省紹興縣的蘭亭,
舉行的一種脩禊的儀式,
並於雅集中,飲酒、寫詩、觀山、賞水,
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文,合編成集,
並乘興作《蘭亭集序》,
技法變化豐富,運筆遒勁迅捷,
形勢欹側起伏,體態生動自然。
三、脩禊之事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民俗之第一節日,
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為「脩禊日」,
「祓」:古代為除災求福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禊」: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禊事多在水邊舉行「祓除畔浴」,
是一種濯除不潔、滌舊蕩新之活動,
「祓除」又稱為「祓禊」,
「祓禊」是王羲之說的「修禊」。
四、曲水流觴
脩禊日之活動除有「祓除不祥 」之外,
也有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活動,
「曲水流觴 」或稱「流杯 」、「泛酒 」、
「曲水流杯 」、「流觴曲水 」、「流杯曲水 」等,
「觴 」即酒杯,兩旁有耳,稱「羽觴 」,
通常為木製,小而輕,可浮於水上,
屆時人們在環曲的水邊雅集,
放酒杯於水中,流杯停於面前,
當者即需賦詩飲酒。
五、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
王羲之等26人當場賦詩,
其中11人各賦兩篇,15人各賦一篇,
共計37篇,編定為《蘭亭集詩》,
由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稱作蘭亭序、蘭亭帖、
禊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
傳說王羲之是趁著酒興方酣之際,
用蠶繭紙、鼠鬚筆疾書此序,
通篇28行, 324字,
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
六、蕭翼賺蘭亭
根據唐 何延之撰《蘭亭記》記載,
王羲之死後,《蘭亭集序》傳入五子徽之手中,
以後代代相傳,七世孫智永傳給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唐太宗便派出了御史蕭翼去探聽虛實,
蕭翼假裝成山東潦倒書生身份與辨才接近,
辨才告訴蕭翼,他有蘭亭集序,給蕭翼驗看,
蕭翼騙取到手,便獻給唐太宗。
七、唐人摹本
據傳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真跡,
即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人,
臨摹翻刻,分賜皇子、近臣,世稱「唐人摹本」,
相傳是唐代歐陽詢據王羲之的真跡臨摹,
認定為諸摹本當中的奪真之作,
遂以此摹本刻勒上石,
留在宮中的學士院。
八、定武蘭亭
唐代歐陽詢據王羲之的真跡臨摹,
且獲得唐太宗認定是諸摹本當中的奪真之作,
遂以此摹本刻勒上石留在宮中的學士院,
石刻於唐以後失傳,於北宋被發現,置於定州,
宋熙寧間(1068-1077)定武太守薛珦,
所搨之石搨本,名為《定武蘭亭》,
依據唐代歐陽詢摹本上石,
是蘭亭諸刻中最好的刻帖。
九、「雙鉤廓填法」摹本
「雙鉤廓填法」是複製書法的一種方法,
以較透明的紙,覆蓋於原件上,
映窗以細筆鉤描出每個字的框架,
然後每筆之中,再用墨填補,
故又名響拓,又名雙鉤描,
摹本水準有高有低,
但總算是原件的複製,
是最接近蘭亭集序真跡的摹本。
十、唐 馮承素摹本與元 陸繼善摹本
唐太宗朝供奉榻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
奉聖旨於《蘭亭集序》真跡上雙鉤所摹寫,
即是馮承素模仿本,馮承素的複製品。
元 陸繼善摹禊帖,是 元陸繼善,
曾隨侍趙孟頫,得習「雙鉤廓填法」,
陸繼善雙鉤廓填其兄所藏唐人摹本。
兩者明顯反映出兩者所共有的風格來源,
如刪補塗改的部分,「羣」字末筆的分叉、
「茂」字的牽絲、「為」字的姿態等等。
元陸繼善摹禊帖
十一、《蘭亭集序》的真跡之謎
根據唐 何延之撰《蘭亭記》記載,
太宗臨死前,對高宗說,
朕想得《蘭亭》和朕同去,
太宗駕崩時,《蘭亭集序》入昭陵隨葬,
目前於世的《蘭亭集序》均為拓本和臨摹本,
臨摹本雖與真迹並非完全相同,
但傑出的臨摹作品,其實在某種程度上,
也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
作研究用途,也有助於對原作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