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代古蹟 Youtube 影片】 臺北府城 北門

台灣清代古蹟 YouTube影片

臺北府城 北門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名稱:One Step Closer 令人靠近 作者: Aakash Gandhi 來源:YouTube Audio Library 授權類型:不需註明出處

======================================

節目內容:

臺北府城 北門

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稱為北門,
為臺北府城的正門。

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
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
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
北門-承恩門門高2層,城樓採封閉形式建築,僅留兩側窗口作為偵察用,
外牆以磚砌成,牆身直達屋頂,極為堅固。

門洞是出入城門的唯一通道,
門洞外側上方有門額題「承恩門」有「朝北承受皇恩」之意。

台北府城城周一千五百餘丈,
為長方形的城池,
並開闢五門,
北門、東門附有城廓,
北門的外廓為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

這座外觀渾厚、線條流暢的城門樓,
為封閉式碉堡設計,
屋頂、牆面及台座完全合為一體,
二方一圓的外壁窗洞,具有監視作用,易守難攻。
北門城門板是以厚木做成,
其上覆有鐵鉚丁鐵皮保護。

屋架為中國傳統式木構架,雕飾簡潔,
屋頂採用單簷歇山式,燕尾起翹,
整體看起來,柔和與剛硬渾然融為一體。




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清廷設台北府,
台北知府淡水同知的陳星聚
於台北正式開府,籌建台北府城,
但因台北基地鬆軟,期三、四年後,使基地紮實,
直到福建巡撫岑毓英福建省台灣道劉璈
勘定基址後,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工匠興築,
當時先興築城門,再築城牆,
牆外挖掘了壕溝,作為護城河,
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完工

甕城係為防禦城門的外廓城,另於城門之外築起一道小型圍城,
其門道與主門偏斜,以達防禦為敵長驅直入之功能,
因此,倘敵軍破外門,守軍仍可於圍城內抵禦外敵,
以北門而言,呈現為矩形平面甕城,
北門名承恩門,城廓門額銘刻有「巖疆鎖鑰」四字,
並落款光緒壬午年,即西元1882年,
城廓額銘「巖疆鎖鑰」筆力簡潔猶勁,
意以固守城池,禦敵於城門之外,
「巖疆鎖鑰」門額尚存,至今已有136年。

禮制軸線,
是指當時從北端臺北府署前的府前街(今重慶南路),
延伸至南端文廟(今北一女)與武廟(今司法大廈)間的文武廟街,
形成南北中軸線,
這條中軸線及南北向街道皆以北極星作為正北方位,
形成南北向與東西向的棋盤式道路。

台北城城廓的原本規劃為城內街區,
子午線為軸,正南正北為走向,
將使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
福建省台灣道劉璈專精堪輿風水之學,
又有修築恆春城的實務經驗。,
於是劉璈乃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
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
台北城的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


臺北城池為所有清代城池中唯一採用矩形平面者,
可以彰顯「四方正位」的禮制,以此觀之,
空間格局潛藏《禮記》「王城之制」的人文意義。

北門自此背倚七星山,
西側臨近淡水河,
為連接城內與大稻埕的主要通道。


北門城建築材料:
北門城城牆石材材質,設計方式分為兩類:
埋在地下的基礎石材,取自大直北勢湖的砂岩;
而城牆外面石材則是採用較堅硬的灰黑色安山岩作為護面材料。

北門城條石工法:
採石工法係順應石山礦脈,
於一丈二長石盤上以小尖頭鑿仔,鑿出7~8個等距方孔,
再於孔內塞入5~6寸長、深入石磐3寸深之楔形鑿,
於鑿仔兩側斜插五分厚鐵板,
再以15磅大槌將楔形鑿貫入,
將石磐開槽成大條石,
再將大條石以細解工法支解為一尺寬、四~五尺長的小條石,以便載運。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