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七、遼金西夏時期的錢幣
西夏錢幣
西夏
(西元1038 - 1227年),
宋仁宗時期,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夏」,
與宋、遼、金鼎持,
位處北宋西北,
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
故稱西夏,
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最後被蒙古帝國所滅。
西夏是由党項族所建,
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
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
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
其最早的貨幣鑄有西夏文,
後來出現了漢字,
已知錢幣有西夏文錢5種,
漢文錢20種,總計15種,
西夏錢製作精工,文字清秀,輪廓規整,
受宋錢製作影嚮很深。
宋朝貨幣鑄字的順序是上下右左,
而西夏貨幣則完全是順時針,
1053 - 1068年間鑄造的方孔錢完全由西夏文寫就,
1068 - 1206年間的西夏文、漢字並行,
1206年後只用漢字,
與遼代錢幣相比,西夏錢幣的質量更好。
西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用自己民族文字鑄行方孔圓錢的少數民族,
在一種錢上只用一種文字,
或西夏文或漢文,
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一種錢幣同時用兩種文字的,
西夏文錢目前所發現的只有五種,
錢文寫做「寶錢」,與宋錢有區別,
它們是夏毅宗李諒鑄行的「福聖寶錢」、
夏惠宗李秉常鑄行的「大安寶錢」、
夏崇宗李乾順鑄行的「貞觀寶錢」、
夏仁宗李仁孝鑄行的「乾祐寶錢」、
夏桓宗李純祐鑄行的「天慶寶錢」,
以上五種錢正面為西夏文,旋讀,小平,背無文,銅錢,
這五種錢都非常少見。
乾祐寶錢
西夏 仁宗 李仁孝於,
乾祐年間(1171 - 1193),
所鑄西夏文平錢,
此錢出土於甘肅武威、寧夏賀蘭山一帶西夏腹地,
在西夏文錢中傳世微多。
製作精整,字畫清楚,邊廓堅實,光背無文。
西夏文錢中之上品,
另鑄有「乾祐元寶」錢。
西夏 乾祐寶錢
【09古幣】 乾祐寶錢 --- 西夏 仁宗 乾祐寶錢 西夏文 小平
======================================
遼代錢幣
遼是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
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 - 契丹族,
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
西元907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後曾兩度改國號為「大遼」,
傳九帝210多年。
《遼史•食貨志》記載:
「鼓鑄之法,先帝撒剌的(阿保機之父)為夷離堇,
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
太祖襲之,遂致富強,以開帝業。」
遼代建國之前即開始鑄幣,
此後遼代各朝都開鑄有年號錢,
遼景宗保寧年間(969-978年)設立「鑄錢院」,
興宗重熙年間(1053年)又設置「戶部司」、「錢帛司」,
等機構專門負責鑄錢,
遼錢一般實行五等錢制,
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遼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
原沒有使用流通貨幣的傳統和需求,
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方式,
在遼代經濟生活中仍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鑄幣,
《宋史•食貨志》記載:
「供備庫使鄭價使契丹還,
言其給輿箱者錢,皆中國所鑄。」
這樣的記載在《宋史》、《文獻通考》等史書中隨處可見,
研究遼的歷史,卻發現遼代鑄幣極少。
《遼史.食貨志》、《契丹國志》等史書文獻記載,
遼朝統治中期以後,
流通交換領域使用錢幣交易支付的事例大為增加,
無論南部還是北方貨幣使用到處可見,
似乎表明當時遼朝境內已經開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
這段時期,遼代自鑄錢數量略有所增加,
但較之唐朝和北宋所鑄錢幣來說,數量仍然較少。
千秋萬歲錢
是中國古代流通貨幣,屬吉語錢範疇,
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
由幽州劉仁恭、劉守光父子鑄造並窖藏於大安山,後被遼國發掘沿用。
遼代自太祖時期開始大規模鑄造,延續二百餘年,
主要用於進貢、民俗活動,部分鎏金版為皇室專用,
因五代至金元時期多地均有鑄造,
南宋洪遵照《泉誌》記載,遼代石幢銘文顯示「千秋」與「萬歲」,
分屬親王公主與帝后用製,
現存錢幣多出土於遼代貴族墓葬,在內蒙、遼寧等地博物館有藏,
收藏市場可見背寶相花、龍鳳紋等版式。
遼 千秋萬歲錢
【09古幣】 千秋萬歲錢 --- 遼 千秋萬歲錢 篆書 小平
======================================
金代錢幣
金朝是中國北方女真人建立的政權,
女真人原來臣屬於遼,常受到契丹貴族的霸凌,
後來女真人首領阿骨打,
於北宋政和五年(1115)起兵反遼,
稱帝建國,國號「大金」,
都上京,即會寧府(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國家,
金海陵王貞元元年(西元1153年)三月遷都燕京,
改燕京為中都(今北京),
金宣宗貞祐二年(西元1214年)七月遷南京,
即汴梁(今河南開封),
金哀宗天興三年(西元1234年),
被蒙古軍聯合宋軍所滅,歷9帝,120年。
建國前受遼國統治多年,
所以金的錢幣制度多受遼國鑄錢的影響,
還吸收了宋錢幣的優點,
立新年號,即鑄新錢,
金錢錢文,多用真書,篆書兩種字體,
形成了「對子錢」,
金錢的鑄造質量精美程度高於遼朝,
甚至超過宋錢,
如「阜昌錢」、「泰和錢」等,
實屬美輪美奐之品。
金朝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
直到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
戰爭暫告結束,才發行自己的貨幣,
金鑄行銅錢始於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
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真書旋讀,
金朝建立之後,也進行錢幣的鑄造,
不過,金代前期鑄造的錢幣,數量較後期多,
如海陵王時期的「正隆元寶」、金世宗時期的「大定通寶」等錢幣,
到了金代後期,由於銀錠的使用與紙幣的推行,
銅錢的鑄造數量相對減少。
阜昌重寶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
北宋為金所滅,並擄走徽、欽二帝。
在金兵大舉南下之時,濟南知府劉豫,在威逼利誘之下屈膝投降,
金人為了穩定北方政局,維護地方統治,並與南京相抗衡,
讓他當了「兒皇帝」,起國號為「齊」,
建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
在金朝滅掉北宋以後,
曾扶植一個大齊國,
建都大名府,後遷汴梁,
皇帝是劉豫,
年號阜昌(公元1131~1137年)。
劉豫既當了皇帝,就要有年號,並用此來鑄行錢幣,
因他是景州阜城(今河北阜城縣)人,為炫宗耀祖,
痴心讓自己的家鄉得到昌盛安寧,
則下詔以「阜昌」為錢文鑄制阜昌錢。
在此期間鑄行,
阜昌元寶 小平錢,
阜昌通寶 折二錢,
阜昌重寶 折三錢。
大齊國在金朝羽翼下雖僅存七年,
但所鑄錢幣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
阜昌錢書法甚美,鑄造精整,
錢文清秀美麗,楷書錢略帶宋徽宗「瘦金」遺風。
由於劉豫偽政權存在時間不長,
加之阜昌錢的流通區域基本上與偽齊政權區域相同,僅限於北方局部地區,
故其錢幣鑄造發行數量不多,
其中重寶篆錢書體流暢生動,文字秀美,
線條圓潤古樸,柔中寓剛,精妙無比,製作工藝高超。
金 阜昌重寶
【09古幣】 阜昌重寶 --- 金 太宗 阜昌重寶 楷書 折三
----------------------------------------------------------------
正隆元寶
正隆元寳是金代第一個自鑄的流通金屬貨幣,
鑄於正隆三年至六年(1158 - 1161年),
有青銅、鐵、錫、銀四種材質,
金代紙幣的發行早於銅幣,
金代起初沒有自鑄銅錢,
而是通用遼、宋的舊錢,
劉豫投降建立偽齊後兼用阜昌錢。
金熙宗即位後曾試鑄天眷通寶和皇統元寶錢,
但未流通,僅有幾枚出土傳世。
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
金開始鑄造正隆元寳,
常見的版式依「正」字有無連筆可分為「四筆正隆」與「五筆正隆」,
此外也有其它較少見的版式。
金 正隆元寶
大定通寶
金代紙幣的發行早於銅幣,
金代起初沒有自鑄銅錢,而是通用遼、宋的舊錢,
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金代初次鑄造流通幣「正隆元寶」,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開始鑄造大定通寳,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大定通寳停鑄。
大定通寶錢文對讀,文字俊秀,錢文仿瘦體書版式,
精美程度比「大觀通寶」有過之無不及,
大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折二鑄量極少,
有鐵錢極少,有錢色灰白者說摻銀,實為白銀錢,
有背「申」、「酉」紀年,背星、月紋等版別,
闊緣大樣極罕,以背無文字者居多,
有的背上「申」,
有的背上「酉」、有的背下「酉」,
申、酉為地支紀年,應屬大定28、29年,
即戊申、己酉年,此外並無其它地支,
有人釋做申酉在五行中屬「金」,紀文有利國祚祥瑞。
金 大定通寶
崇慶元寶
金朝建國初期是沒有鑄造錢幣的,
境內使用的均為遼代與宋代銅錢,
直到金正隆二年(1157)才開始鑄錢,
「崇慶元寶」是金 衛紹王 完顏永濟 於,
崇慶元年(1212 - 1213)所鑄錢幣,
「崇慶通寶」和「崇慶元寶」,鑄行於金代衛紹王崇慶元年(1212),
衛紹王於1208年他侄子金章宗病逝後登基,
到至寧元年(1213)八月被其部下殺害,
在位僅5年,鑄造時間流通時間短數量較少。
金 崇慶元寶
【09古幣】 崇慶元寶 --- 金 衛紹王 崇慶元寶 篆書 背日月 折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