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歷史
四、團餅茶的製作歷史
中國飲茶的三個階段
中國飲茶的歷史可大略分成三個階段:
一、最早是將新採的茶葉煮成羹湯飲用。
二、再是製作成團餅茶,研成末,煎茶飲用或點茶飲用。
三、最後是採芽葉製作成散茶,沖泡飲用。
唐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記載:
「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
早期因為尚未發展出製作與保存茶葉的方法,
所以是將新採的茶葉煮成羹湯飲用,
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已經懂得將茶葉製作成團餅茶,
以方便保存和方便飲用了。
團餅茶的出現
三國 張揖《廣雅》記載:
「荊巴間採葉作餅。
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
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
用蔥、薑、橘子芼之。
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可知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已經懂得將茶葉製作成團餅茶,
葉子較老的就和米膏攪和在一起成型,
飲茶時把團餅茶燒烤到顏色變紅,
用茶碾或茶臼搗成粉末,
放在瓷器裏面,用熟湯從上淋澆成茶湯,
加入蔥、薑、橘子同煮,
喝了可以醒酒,又可令人不睡覺。
將茶葉製成團餅茶,
飲茶時再將團餅茶研成茶末的方式,
從東漢末年一直沿用到唐宋,
到了宋朝入貢的團餅茶,
製作的技術更是精益求精,
價值珍貴等比黃金。
團餅茶的結束
明 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
「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
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
明朝初年,「貢茶」還是如宋朝舊的制度,
製作成團餅茶一類的緊壓茶,
後來朱元璋認為這樣太重勞民力,
才下令罷造團餅茶,
改成芽茶一類的散茶,
這一體恤民力的改革,
破除了團餅茶,
促進了芽茶和散茶的蓬勃發展。
明代飲茶從此改為泡茶法,
用散狀之芽茶的茶葉置於茶壺中,以沸水沖泡,
再分到茶盞中飲用,
由此開創了千古飲茶之宗。
團餅茶的製作工序
唐 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載:
「其日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
晴,採之,蒸之,擣之,拍之,
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一、採
採摘是傳統製茶中的第一道工序,
茶葉主要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四個採摘季節,
其中春茶和冬茶品質最佳,香氣濃郁、滋味甘甜,
春茶於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採收,品質穩定且產量最多,
採摘是摘取茶葉作為製茶的原料 - 茶菁,
茶菁也是在一定期間所萌生的新嫩芽,
有採「一心」、「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
二、蒸
新鮮的茶葉剛摘採下時。
茶葉中開始起化學變化並逐漸枯黃,
最後就會變成沒有營養的黃葉,
所以必須抑制氧化並終止發酵,
並且軟化茶葉後,以便於後續製茶工序的進行,
所以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
殺青有三種方法,
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
二則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
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
三、擣
搗茶是用杵將蒸青後的茶葉,
放進臼中進行舂、砸,
使茶葉片碎爛。
四、拍
拍茶是將搗茶後碎爛的葉片,
進行裝模和緊壓使其成形。
五、焙
焙茶是將緊壓定形的茶餅,
進行火烤乾燥以方便保存。
六、穿、封
穿茶是將烘焙乾燥的茶餅,
串成串以方便計數,
封茶是將串成串的茶餅,
進行包裝以方便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