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歷史
六、文字記載有關古代茶人的特質
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唐 陸羽《茶經.一之源》記載:
「茶之為用,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陸羽提出「精行儉德」是飲茶人的特質。
一、精
精神集中、注意力專一、心思清明。
二、行
《禮記.儒行》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夙夜強學以待問,
懷忠信以待舉,
力行以待取,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者有如席上的寶玉,來等待諸侯以聘禮聘用,
儒者的行為是:
早晚努力學習,來等待別人詢問,
心懷忠信,來等待舉薦,
盡力而行,來等待錄取,
儒者的自立精神就是這樣的。
三、儉
清心寡欲、簡單樸素、節制不奢華的生活。
四、德
高尚而不凡俗的品格。
----------------------------------------------------------------
詩文中的茶人特質
一、林語堂
林語堂先生說:
「只要有一壺茶,
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飲茶能夠洗滌從世間帶來的污染和煩憂,
潔淨人的心靈,
使人超凡脫俗、平和清淡、隨遇而安,
喝茶確實會讓人愉悅,
使生活恬淡雅緻。
二、盧仝
唐代詩人 盧仝 (795 - 835),
被稱為「茶仙」,自號玉川子,
其所寫的《七碗茶歌》,
描述了不同層次的飲茶境界,
展現了茶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唐代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俗稱《七碗茶歌》記載: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第一碗茶、喉嚨回甘生津被滋潤了;
第二碗茶、能打破孤悶,達到了安定情緒;
第三碗茶、感到思緒澎湃,激發了思緒與靈感;
第四碗茶、化解了胸中的心結,而致於心靈平靜,所有的不平隨汗水散去;
第五碗茶、心靈深入清澈、轉化肌骨,仿弗超脫舊人,宛若新生;
第六碗茶、心境變得清明而透亮;
第七碗茶、感覺兩腋習習風生,欲乘風逍遙而去。
三、皎然
唐 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記載: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白瓷碗的茶湯,如同從天降下的瓊漿玉液,
一飲,洗滌去昏昏迷迷,神清氣爽滿天地,
再飲,使我的精神清明,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在輕細的飛塵中,
三飲,便得知真道,心懷闊達,煩惱一掃而空,
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但都不知茶能帶給人清心脫俗。
四、白居易
唐 白居易《食後》記載: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吃完睡一覺,睡完了起來喝兩碗茶,
抬頭看看日頭,又到了西下的時候,
樂觀的人可惜這日子過得可真快啊,
憂愁的人厭惡這日子怎麼就那麼慢呢,
無憂無慮的人,人生的長短就順其自然吧。
五、韋應物
唐 韋應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記載:
「潔性不可污,爲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飲茶能夠洗滌,來自世間的污染和煩憂,
茶葉帶有高潔的靈性,它本是出自於大自然的日月精華。
六、顏真卿
唐 顏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聯句》記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
月色灑落在茶湯中,
月光隨著茶湯蕩漾流淌,
使人的內心神清氣爽,
這如同 盧仝《七碗茶歌》中所說「五碗肌骨清」。
七、陸士修
唐 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記載: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閒軒。」
白色瓷杯中的茶香擴散在靜謐的夜色中,
茶的芬芳瀰漫在庭院裏,令人心曠神怡。
八、蘇軾
宋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記載: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
姑且用新火來烹煮新茶,
趁著時光未老,借吟詩飲酒來自得其樂吧。
九、倪瓚
元 倪瓚《龍門茶屋圖》題詩:
「龍門秋月影,茶屋白雲泉。
不與世人賞,瑤草自年年。」
倪瓚在詩裏描繪了「茶屋」周圍的美景後,
瑤草生長在這片清幽之地,
年復一年,獨自綻放著它的美麗,不受外界的干擾,
這裡的美景不與世人一同欣賞,
獨自享受這份寧靜與美好,
表達出這裡的美好不與世人共享的態度。
倪瓚在元代高壓政治下的文人,
散盡家財、漂泊隱居於湖山之間,
不隨波逐流,堅守著內心的純淨和獨立,
將自己的後半生交付山河湖海,交付詩文書畫,
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四家」。
十、徐渭
明 徐渭《陶學士烹茶圖》題詩:
「醒吟醉草不曾閒,人人喚我作張顛。
安能買景如圖畫,碧樹紅花煮月團。」
清醒時吟詩,醉心於茶藝,從未閒暇,
人人稱我爲古代著名的茶人張顛。
怎能用金錢購買如畫般美麗的景色,
煮着碧樹紅花,沐浴在月光之中。
描繪了一個烹茶的場景,
通過詩人的清醒與專注,
展現了對茶藝的熱愛與投入,
詩中以張顛爲代稱,
表現了作者對古代茶人和茶文化的推崇,
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
將茶藝與自然融爲一體,
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
十一、康熙
清 康熙《試中泠泉》記載:
「緩酌中泠水,曾傳第一泉。
如能作霖雨,沾灑遍山川。」
據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
按照水質和煮茶後的味道,
「中泠泉」名列第一,
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清康熙帝巡遊江南時,駐足中泠泉,
曾題詩《試中泠泉》:
「如能作霖雨,沾灑遍山川」一句,
反映出康熙的愛民思想。
康熙帝曾經賜給雍正一方賜子硯,
在石硯的背面書銘:
「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
古人以玉比德,玉石是最堅之石,
飲茶能夠洗滌從世間帶來的污染和煩憂,
潔淨人的心靈,符合「精行儉德」的特質。
十二、乾隆
「三清茶」是清乾隆帝最為喜愛的的飲品,
是以梅花、松子、佛手柑為料,用雪水煮泡龍井茶而成的。
乾隆帝的茶詩以其鍾愛的「三清茶」聞名,
此茶詩不僅呈現乾隆皇帝對茶的熱愛與品鑑能力,
更體現了他對「清」字的追求。
乾隆11年(1746)《三清茶》詩: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
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
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
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
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
五蘊淨大半,可悟不可說。
馥馥兜羅遞,活活雲漿澈。
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
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
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
軟飽趁幾餘,敲吟興無竭。」
梅花的顏質媚而不妖,
佛手柑的香氣純淨且清絕。
松子的味道芳香腴美,
由這三種物品所製成的茶,特別清雅絕妙。
用折腳鐺來烹煮,
用筐所承接的雪水來沖泡。
如同煮魚蟹般的火候煮茶,
鼎中的煙交替生滅。
越窯的茶碗中倒入如仙乳般的茶,
在氈廬中享受着靈修的愉悅。
內心的五蘊已淨化大半,
這種感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濃郁的香氣傳遞開來,
清澈的茶汁如活泉般流動。
好食松子的槐山採藥父,留下的可以品嚐,
可以欣賞林逋賞梅時的不同情景。
懶得去深究趙州的茶禪公案,
倒是笑茶仙盧仝的詩風奇特。
寒冷的夜晚聽着滴漏的聲音,
古老的月亮如懸掛的玉玦。
在閒暇時盡情享受這愜意的時光,
敲打着節拍吟詩,興致快樂的無比。
乾隆帝還數次舉辦「三清茶宴」,
目的在於「示惠聯情」,
自乾隆8年起固定在重華宮,
因此也稱「重華宮茶宴」。
「三清茶宴」
於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間擇日舉行,
參加者多為大學士、九卿及內廷翰林,
每次舉行時,必須選擇一個宮廷中的時事為主題,
讓群臣聯句吟詠,
將「茶詩」與「清廉」的政治理念結合,
期許臣下們要清正廉明。
======================================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