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15、豇豆紅釉

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15、豇豆紅釉

豇豆紅是康熙時期的一種高溫銅紅釉,
此種釉色只見於康熙時期,雍、乾均不再現,
因受窯爐溫度影響,呈色有深淺之別,
類似豇(音同姜)豆色澤,故有豇豆紅釉之說,
對照西洋傳教士殷弘緒的書簡,得知是以吹釉法施釉,
豇豆紅無大器,常見為文房用具,
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

此類小口半圓穹狀的器型一般被稱為「太白尊」,

然而清宮檔案舊稱為「花囊」。。

豇豆紅色澤不易控制,
有偏鮮紅者,
紅豆沙色,
也有灰赭者,
也有暗灰紅色,若乳鼠紅,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
上乘者,釉色如「大紅袍」或「正紅」,明快鮮豔,通體一色。
居中者,釉色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
色調再淺,釉色如「娃娃面」或「桃花片」。
色調更淺,釉色晦暗渾濁,如「乳鼠皮」或「榆樹皮」。
最次品,釉色呈灰黑不勻,如「驢肝、馬肺」。

釉中經常有深淺不一的紅斑點隱現,有如桃花片,
也有的淺淡泛綠,又稱蘋果綠、苔點,
也有黑苔點浮現表層,
且斑暈變化細膩可觀,
多數作品於含蓄的紅灰色中明暗變化隱約不定,最受賞玩者喜好,
稱作美人醉美人霽

---------------------------

清 大清乾隆年製 豇豆紅釉 梅瓶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的豆紅釉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小盒

高3.5公分 底徑3.7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小盒

高3.8公分 口徑7.2公分 底徑4.0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小盒

高4.0公分 底徑3.6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高15.9公分 口徑3.3公分 底徑1.9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高15.2公分 口徑3.2公分 底徑1.7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高15.3公分 口徑3.2公分 底徑1.8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紋瓶

高21.1公分 口徑5.2公分 底徑4.4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紋瓶

高20.9公分 口徑5.0公分 底徑4.5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紋瓶

高21.1公分 口徑5.0公分 底徑4.3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徑3.3公分 底徑12.2公分
此類小口半圓穹狀的器型一般被稱為「太白尊」,
然而清宮檔案舊稱為「花囊」。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高8.8公分 口徑3.2公分 底徑12.2公分
此類小口半圓穹狀的器型一般被稱為「太白尊」,
然而清宮檔案舊稱為「花囊」。

清 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高8.6公分 口徑3.2公分 底徑12.5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瓶

高20.2公分 口徑3.0公分
萊菔瓶的器名取自清末《陶雅》書中的商肆俗稱,而未見於官方文獻。
萊菔瓶(一稱萊菔尊)以形似萊菔(蘿蔔)為名,
小撇口,細直頸,平圓肩,肩頸處以三道凸弦紋為飾;
而長腹修直漸收為小底。造型以強調器皿造型輪廓曲線的收放曲直、變化有致著稱,
是康熙時新創生的器形,此後也再未見於御窯場。

清 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瓶

高19.7公分 口徑3.3公分 底徑3.8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盤口長頸瓶

高20.7公分 口徑5.2公分 底徑4.5公分

清 康熙 豇豆紅扁肚瓶

高6.3公分 口徑6公分 底徑7.3公分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