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釉上彩瓷】 5、琺瑯彩

景德鎮的釉上彩瓷

5、琺瑯彩

根據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01-13 - 2023-12-31

風格故事—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內容概述可知:

康熙時期流行以西洋進口顏料,
彩繪裝飾紋樣的畫琺瑯器
在皇帝推動下,
出現各種不同質材的畫琺瑯器,
如玻璃瓶、瓷器、宜興紫砂陶器和銅盤,
它們的器表都以琺瑯料畫成紋樣。

琺瑯彩瓷創燒於十八世紀初,
康熙皇帝(1662-1722)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高手,
共同推動畫琺瑯工藝及至燒出本土樣式,
剛開始研發時,
幾乎所有的試燒品都不寫正式的年款,
等到有所把握之後,才寫正式的「康熙御製」款。

作品都共同擁有一個「律」字號,
故可對照出它們原來收納於紫禁城的景陽宮。
從裝飾釉彩與紋樣來分類,
可再分成兩組:

第一組胭脂紅系列,
也就是地方好手追仿西洋金紅彩,
以本土技術在釉中加入「金」元素,新創完成的釉彩。

另一組則在燒製完成的白瓷碗、盤上,
試著以進口彩料裝飾人物或花卉紋樣。

擔任過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職務的楊琳,
任內曾經三度(1716-1718)上奏康熙皇帝,
除了轉呈西洋琺瑯料之外,
字裏行間一再強調民間高手躍躍欲試畫琺瑯器和積極研創紅彩的經過。

康熙朝的琺瑯彩瓷

康熙皇帝主導推動的琺瑯彩瓷,
在宮廷役匠與地方好手,
以及穿梭其間的西洋傳教士共同推波協力下,
終於在十八世紀初燒製完成,
相較於之前的傳統彩瓷,具有遠勝西洋意象的新品,
不僅明確地標示出「康熙御製」款識,
也擁有比過往更加鮮艷明亮的色澤與裝飾花紋。

十五世紀開始,陶工逐漸以皇帝年號作為官窯瓷器的款識標記。
尤其當書款成為定制後,大致可以從歷朝作例中,
歸納出以朝代為首,帝號居次,再以年製結尾的書寫體例。
如景德鎮燒製的康熙朝瓷器以「大清康熙年製」為記,
即使偶而簡約,也是「康熙年製」。
相對於此,在皇家作坊完成書款工序的琺瑯彩瓷,卻以「御製」為識,
因「御」代表皇帝,故成為一個極具風格特色的皇家標記。

康熙朝皇家作坊使用的琺瑯料,多半來自西洋。
一直等到雍正六年(1728)役匠人等摸索出提煉辦法後,
國產與進口色料同時並用才成為日常。
以此回溯宮廷技師最初接觸的顏料與色彩,
除了來自地方的桃紅色料外,
舉凡黃、綠、藍、紅、紫、黑,
以及從中混融再生的各種彩料,
無不是十八世紀獨步全球的宮廷潮色。

雍正朝的琺瑯彩瓷

經過康熙朝(18世紀初)的摸索、實驗,
到了雍正六年(1728),皇家作坊終於開創出提煉琺瑯料的技術,
為琺瑯彩瓷的研發,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從此色系增加,貨源充足,
讓雍正皇帝有餘裕思考如何改進琺瑯彩瓷的風格樣式。

在他的推動下,
雍正朝(1723-1735)琺瑯彩瓷不僅講究「文雅」和「精細」的格調,
同時也力求和市場貨有所區隔。
皇家技師以碗、盤器皿為畫幅,除了延續康熙朝的花卉紋樣之外,
又盡其所能地描繪山水、花鳥和風景人物,
透過詩、畫與閒章的組合,
演繹出和前朝非常不同的皇家專屬式樣。

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日記中曾述及,
他和郎世寧奉命在清宮試繪畫琺瑯,
其間並且參考了歐洲琺瑯器和清宮傳世釉上彩瓷,
琺瑯彩瓷因與銅胎畫琺瑯施作工序相近,
而反映出琺瑯彩瓷研創之際臨仿銅胎技法的情形。
特別是紋樣中的兩朵紅玫瑰,一半開,一綻放,
其沒骨畫法和暈染而出的深淺色澤,
不僅讓花朵顯得較為立體,
同時也和周邊紋樣有別,而令人聯想到或許和西洋技法有關。

乾隆朝的琺瑯彩瓷

延續康熙和雍正兩朝(1662-1735)的發展軌跡,
乾隆朝(1736-1795)的琺瑯彩瓷展現出意圖翻新的特色,
以器形、紋樣與傳世脈絡來看,
可從「詩境畫意」、「集錦新樣」和「收納典藏」三個面向理解。

第一組詩境畫意,
展出傳承自雍正朝(1723-1735)皇家專屬式樣的系列作品。
無論碗、盤、瓶等器作,在皇家技師揮灑下,紋樣如畫。
每一件作品均包含前人詩句,搭配的閒章,和細緻的圖畫。
呈現出和前朝一脈相承的作風,也在細節處意圖加以改變。
相對於此,由景德鎮專業陶人規劃生產的洋彩瓷器,
則以皇帝詩文取代古典詩品,
讓詩畫對應的圖式,益顯時代風格。

第二組集錦新樣,
盡現乾隆朝的新裝飾紋樣,
既有洋彩和琺瑯彩共享的圖式,也有各自獨立發展的特色。
簡單而言,舉凡中西人物、仙山樓閣、金魚水藻,
和各式錦地紋,堪稱流行一時的極致圖案。

第三組收納典藏,
通過傳世猶存的木匣,
重溯乾隆皇帝(1736-1795)盤整清宮舊藏,
同時收納十八世紀的洋彩和珐瑯彩瓷器,並給予分類,定名和包裝。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的琺瑯彩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康熙 琺瑯彩白地花卉碗

高4.2公分 口徑11.5公分 足徑6.1公分 深2.9公分
此件作品器表塗白料為底,因與銅胎畫琺瑯施作工序相近,
而反映出琺瑯彩瓷研創之際臨仿銅胎技法的情形。
特別是紋樣中的兩朵紅玫瑰,一半開,一綻放,其沒骨畫法和暈染而出的深淺色澤,
不僅讓花朵顯得較為立體,同時也和周邊紋樣有別。

清 康熙 琺瑯彩黃地牡丹紋碗

高7.7公分 口徑15.3公分 足徑6.2公分
此碗造型稱為「宮碗」。
碗內素白無紋飾,胎質細緻,釉色泛青,呈蛋殼青,為康熙時期白瓷之特色。
碗外壁以黃料為地,畫四朵盛開牡丹,再配上四朵初開的小牡丹,以綠葉襯之,形成纏枝牡丹的構圖。
花朵的部份,以兩色相配,紅花以紅線畫輪廓,藍、紫花亦同樣處理,這種料彩花卉部份的處理方法一直到乾隆大致都承襲著這個原則。
花瓣根部則色較重,而花瓣端漸色成淡,在各花瓣末端以白料彩之,以顯花瓣之厚薄質感。
枝葉以黑彩畫輪廓,伸延交錯,葉片捲曲,各有表情。雖是圖案方式的畫法亦顯得生動。
碗外壁口緣下及足壁有一道0.2公分凹弦紋,為施料彩之界線。
由此線以下至外足壁為澀胎,如此料彩釉較容易附著於瓷面。
康熙琺瑯彩早期的製作,在景德鎮燒成白瓷胎時,都先將施琺瑯料之部位預留成澀胎;
在足壁下有白邊一道,亦以白料彩之,以黃料彩地相接,使碗外壁由口緣至足下都成滿彩。
足底面有磨平痕,圈足內底以藍料書「康熙御製」宋體字、內細外粗雙方框款。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