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二、時大彬
時大彬(1573 - 1648)
號少山,
明 萬曆至清 順治年間人,
是明代紫砂「四名家」之一時朋的兒子,
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
======================================
時大彬的製壺工藝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大家
時大彬,號少山,
或淘土,或雜砜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
不務妍媚,而樸雅緊栗,妙不可思。」
時大彬世代做壺,無論淘土或雜碸砂土,
各款皆能,諸種土色也是準備充足,
大彬的製壺風格,不求妍媚悅目,
而追雄闊氣韻,看似稚拙,實為超凡脫俗。
明許次紓《茶疏》記載:
「昔時龔春制壺,近日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
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做,頗極精工。」
時大彬調配好的紫砂泥料,
製成的紫砂壺「沙粗質古肌理勻」,
樸雅堅栗、氣韻內斂不同於一般的陶器。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鐫亦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
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閒雅,
在《黃庭》、《樂毅》貼間,人不能仿。賞鑑家用以為別。」
「鐫」就是款識,始於時大彬,是壺上題銘之先河,
先是請能書的人落墨,用竹刀刻畫於作品上,或加印記,
他刻苦學習,苦練書法,後來逐漸手法嫺熟,竟至運刀成字,書法閒雅,
可與《黃庭》、《樂毅》書法名貼相比美,
賞鑑家竟用它來作鑑別名品的真偽標準。
明末清初 周容《宜興瓷壺記》記載:
「至時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為之。
供春更斫木為模。
時悟其法,則又棄模。
而所謂削竹如刃者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
金沙寺僧是用手捏壺,
而供春「斫木為模」,用木模製坯作壺,
而時大彬又拋棄了木模,用手工制壺,而且大大發展了製壺的專用工具,
建立了紫砂一套拍身筒、鑲身筒、推牆刮底的傳統技法,
用泥片和鑲接的製壺工藝。
拍身筒成型法:
將泥料打成泥條,
把泥塊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
用泥片圍身筒鑲接成型,
以左手襯在圓筒內,以右手握著薄木拍子,
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圓筒拍打過去,
通過拍打使身桶拍成理想狀態,
逐步收口,
常見於製作圓器。
----------------------------------------------------------------
時大彬作小壺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時大彬,...........,
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
後游婁東(江蘇太倉市),
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
乃作小壺,
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
喜作大壼,
陳繼儒,號眉公,又號品外居士,
首創「一手壺」,
即一隻手便能把玩的小茶壺,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
改作大壺為小壺,
於是名人雅士,桌上有一小壺,
享受無盡的茶香雅趣。
美國 舊金山 亞洲美術博物館 藏
白泥瓜棱壺
壺底刻款:
「品外居士(陳繼儒)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
小壺的優點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壺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
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不宜砥,
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人們品茶,
在乎新泉活火,
隨泡隨飲,方得茶中色香味之藴味,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口小腹大)不宜砥(平坦),
湯力而茗香,團結而氤氲,壺大則易於渙散。
明 馮可賓《茶箋》記載:
「茶壺以小為貴,
每一客,壺一把,
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大壺泡茶,茶葉浸泡過久,鮮味不存,
因而茶壺宜小不宜大,
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浸,
若自斟自酌,可得樂趣。
----------------------------------------------------------------
時大彬的生活態度
明末清初 黃宗羲《明文海》收錄了,
明 徐應雷《書時大彬事》記載:
「犀像金牛之器非不貴重,商周彝鼎非不甚古,余性不能好也。
自余來陽羨,有客示以時大彬罍,甚小而其價甚貴,余心惡之,曰:必擊碎之為快。
而所謂時大彬者,必屏諸四夷為快。
一日,遇諸楊純父齋中,其人樸野,黧面垢衣。
余問純父:渠何以淫巧索高價若此?
純父曰:是渠世業,渠偶然能精之耳,初無他淫巧,渠故不索價。
性嗜酒,所得錢輒付酒家,與所善村夫野老劇飲,費盡乃已。
又懶甚,必空乏久,又無從稱貸,始閉門竟日摶埴,
始成一器,所得錢輒復沽酒,盡當其柴米贍。
雖以重價,投之不應且購者甚眾,四方縉紳往往寓書縣令必取之。
彼雖窮晝夜,疲精神,力不給,故其勢自然重價如此。渠但嗜酒,焉知其它?」
徐應雷說他看到時大彬的壺,這麼小卻價錢高,一定要寫出時大彬的事。
徐應雷在楊純父的家中見到了時大彬,
粗野、面貌和衣著都不整潔,他就問楊純父,時大彬的壺價錢為什麼如此的高?
楊純父就告訴他,時大彬世代做壺,而時大彬比較有天分,做的壺比較好。
但時大彬是個酒鬼,身上有點錢就全去買酒了,到花光為止。
時大彬又比較懶,做壺不多,在外面又借不到錢,只能回家關上門做壺,
作出來一把壺,又去買酒、付生活費了,
雖然他的壺貴,但是供不應求而且買的人很多,
四方的富商甚至要寫信給縣令來獲得壺。
時大彬專注鑽研壺藝而壺價如此就高。
明 葛應秋《石丈齋集瓦壺記》記載:
「壺既名四方,索者眾,
或三五月弗染指,或閉門便六七旬弗出,
則解衣磅礡、科頭攘臂而為壺,專氣一神,得心應手。
……稍歉點,轍引鐵椎碎之,雖從旁請乞,弗與。」
時大彬製作的紫砂壺名揚四方,購買的人多,
但他有三五個月不工作,或關門六七十天不出去,
專心研究壺藝,所以能得心應手,
對稍有瑕缺的作品,則全數打碎,旁人請求也不給,
可見其對人生的自由和專注壺藝、追求善美的態度。
----------------------------------------------------------------
時大彬對世人的影響
明 陳貞慧《秋園雜佩》記載:
「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
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
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
明 袁宏道《瓶花齋雜錄》記載:
「古今好尚不同,薄技小器皆得著名。
瓦瓶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
龔春尤稱難得,黃質而膩,光華若玉。」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陶肆謠曰:壺家妙手稱三大。
謂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
予為轉一語日:明代良陶讓一時,獨尊大彬,固自匪佞。」
明代萬曆年間著名的紫砂藝人,
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初稱為壺家三大妙手,
其中時大彬的成就最高,
李仲芳、徐友泉都是時大彬的學生。
清末民初 張虹 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記載:
「制壺之法,大彬上兼金沙僧龔供春之特長,
下垂明清兩代之極軌而桃李盈門。
多臻絕詣,蔚然開陽羨壺藝之正宗。
故嫡傳再傳弟子咸列大彬之後,謂之正傳。
譬諸音律,陽春白雪之巧究不若黃鐘大呂之雅正耳。」
時大彬廣收門徒,繼承技藝,
且弟子甚眾,知名於世,
且彼此砌磋技藝,
將宜興紫砂技藝砂壺藝術發揚光大,
最終成為陽羨壺藝之正宗、一代之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