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一、供春

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一、供春

供春(約1506—1566),
又稱龔春,
明正德嘉靖年間人,
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
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
供春偷學寺中和尚做壺,
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紫砂壺,
供春開創了宜興紫砂壺的起始。

======================================

紫砂壺的創始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
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
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根據製陶工匠相傳,有一位宜興市湖滏鎮金沙寺的僧人
經常和製陶工匠鑽研工藝,
把土磨細作成胎土,製成圓而中空,有口、有柄、有蓋的茶壺,
放到陶窯中燒成,供人使用。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相傳壺土初出用時,先有異僧經行村落,
曰呼曰:賣富貴。土人群嗤之。僧曰貴不要買,買富何如。
因引村叟,指山中產土之穴去。及發之,果備五色,爛若披錦。」
傳說僧人指點百姓發掘紫砂土以致富,
這也是紫砂泥「五色土」、「富貴土」的由來。

----------------------------------------------------------------

紫砂壺的正始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供春,學憲吳頤山公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
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偽心匠,亦淘細土摶胚。
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
世外其孫龔姓,亦書為龔春。人皆證為龔。
予於吳周聊家見時大彬所仿,則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訟雲。」

吳頤山在未中進士前,在金沙寺讀書,
供春在服侍的間隙,偷偷模仿僧人澄練細土作胎,
用茶匙放在泥胚裏面,手指按壓內外,製作成壺胎。
她的孫子姓龔,世人也把他的名字寫成「龔春」。
後來作者在吳周聊家看見時大彬所仿製的紫砂壺,
刻作「供春」二字,足證前説有誤。
人們通常認為他姓龔。

明末清初 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記載: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
見土人以泥為缶,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世所稱供春壺是也。」

我祖父的兄弟吳拳石(吳頤山)在南山讀書,帶了一書僮「供春」,
供春見當地人以泥做罐,也澄練那泥料來做成茶壺,
極為古雅秀氣可愛,世人稱其為「供春壺」。

明末清初 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記載:
「爰有供春,侍我從祖,在髫齡而穎異;
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娛閒。
因心挈矩,過土人之陶穴,變瓦以為壺,信異僧而琢山屬陰,凝以求土。
於是,砠白碭、鑿黃龍,宛掘井兮千尋;攻岩有骨若入淵兮百仞。
采玉成峰,春風花浪之濱分畦菇濾,秋月玉潭之上並杵椎舂。
合以丹青之色,圓尊規矩之宗。
停椅梓之槌,剪裁於成片;握文犀之刮,施刡掠以為容。
稽三代以博古,考秦漢以逞功。
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方兮若印角,偶刻以秦琮。
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此凝銅。
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

供春服侍祖父的兄弟,在少年時就天資穎異;
看到的就能做得出來,空閒時藉著這個技巧來娛樂。
因為他心裡有想法,路過當地人的陶窯,想把做瓦改做成壺,
信異僧的話而去山的背面挖掘,專心的尋求五色土。
於是,砠破白碭山的石頭、黃龍山上鑿洞,宛如掘井一般挖下去很深很深;
很堅硬的岩石也開鑿得如同百仞深淵。
采出來的原礦堆積得像山峰,春季在花浪溪岸分畦如水田濾泡;
在玉女潭上游用木椎舂爛。
泥團調和成丹青般的色,圓與方都採用規矩等標準工具。
用椅梓做的木刀,剪裁成泥片;握犀角的小刮刀,輕抹表面使其光滑。
參考過去時代的器物以做出博古風格,研究秦漢使呈現大氣。
圓的器型如彈丸,圓的縱向稍加變化又變化成龍蛋;方的如印章的角,
面上加刻繪又變化成秦琮。
剛做完離手錶面光滑可映出影子,燒製出爐又變得彷彿是金屬質地。
它這萬般變化如此奇特,是人類學習大自然的功勞。

----------------------------------------------------------------

供春對世人的影響

清 周澍《台陽百詠》記載:
「臺灣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小壺,
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
這裏的『供春小壺』就是指宜興小壺,
因供春是創始人,用『供春』來指代宜興。

明 袁宏道《瓶花齋雜錄》記載:
「古今好尚不同,薄技小器皆得著名。
瓦瓶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
龔春尤稱難得,黃質而膩,光華若玉。」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兼吳貳公》記載:
供春、大彬諸名壺
價高不易辦。
予但別其真而旁搜殘缺於好事家,
用自怡悅,詩以解嘲。」

可見供春、大彬壺在明代已經是仿品眾多,
價高不容易購買,
周高起只得從好事家手中謀求殘缺的壺以自娛,
在當時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玉」的美稱。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