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 四、宋代老坑端硯

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一、四大名硯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八、中國硯台的地理位置圖

======================================

四、宋代老坑端硯

端硯老坑的概念大概有兩種:
一種是指歷史最久,產自唐代,
下岩、中岩,明代的宣德岩、朝天岩等。
另一是指明萬歷以後所開的水岩
有大西洞、小西洞、正洞、東洞,4個坑洞的坑口。

唐 李肇《唐國史補》記載:
「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宋 髙似孫《硯箋卷一端山》記載:
「斧柯山蘇易《簡譜》雲「即觀基之所」
在大江南州東三十三里,與靈羊峽對。
山峻峙壁立,下除潮水。
江之湄,山行三四里,即硯岩。
先至者下岩,岩中水未嘗涸。
下岩之上曰中岩。
中岩之上曰上岩。
自上岩轉曰龍岩。唐取硯處。
下岩得石既勝此,不復取。
又小湘峽州西四十里石類岩石,色深如蚌坑,性軟滲。
凡石以下岩為上,中岩、龍岩、半岩次之,蚌坑下。《端硯譜》

宋高宗《思陵漢墨志》記載:
「端璞出下巖
色紫如豬肝,密理堅致,
瀦水發墨,呵之即澤,研試則如磨玉而無聲,上品也。
中下品則皆砂壤相雜,不惟肌理既粗,復燥而色赤。
如後歷新坑,皆不可用,製作既俗,又滑不留墨。
且石之有眼,餘亦不取,大抵瑕翳於石有嫌,
況病眼假眼,韻度尤不足觀,
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無點綴。」

明 高濂《遵生八箋》記載:
「或有白點如粟,貯水方見隱隱,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
下岩之石,今則絕無,有則希世之珍也。
上岩中岩之石,皆灰色而紫如豬肝,
總有一眼,暈少形大,如雄雞眼,
扣之摩之俱有聲,質亦粗礪,即今之端石是也。
歐陽公以端之子石為佳,以子石生大石中,為石之精,
其發墨光潤,貯水不耗,為可貴耳。
古有端石貢硯,無眼,其細膩發墨,色青光潤,此必下岩石也。

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巻五十題舊坑端石括囊硯》記載:
舊坑端石今希有
搜尋內庫獲以苟、凡物顯晦亦有時,彰之彌因閟之久,
質為烏玉連城珍,形作括囊三緘口,
慎不害己演坤爻,更申金人銘義守,
想當熙寧紹聖間,權奸用事正人醜,
然而時豈無忠臣,讜論直言頻納牗,
憬然鑒古更愓然,恐論人明論已否。」

墨條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2至2.4級),
如果硯台硬度太低,粒度過細,
則摩擦力亦小,下墨慢,發墨也不好,
反之,如果硯台硬度太大也不好,
硯台的硬度為,摩氏硬度(3級)左右最合適,
加之細膩而密集的鋒芒,
這樣的硯台磨墨時既不打滑又相戀,
而端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8至3.5級),
而老坑端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9級),
這正是老坑端硯能有穩重的磨感,
研墨下墨發墨俱佳的奧秘所在,
以老坑端硯研墨,
20-30圈既可用,
50圈能用,
100圈則研墨到位,
則適合於創作,
所以是否為好的硯台,
一上手真假便一目了然。

======================================

元 俞和款 海棠硯池 宋代老坑端硯

----------------------------------------------------------------

明 申甫款 鐘形紋 宋代老坑端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硯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 蘇軾 端石 東井硯

端石、硯作圓形,上斂不豐,刻作鳳池式,
石色紫赭,硯堂微凸起後斜入墨池、墨池深邃,
上方刻「東井」二字,周環有星雲相襯,古趣盎然,
硯背下方有二足,狀如心形,上方刻「軾」字楷書,
右方凸起一石柱,左方刻「墨林生」方印(按墨林生為明項元汴號),
在硯下方壁鐫乾隆皇帝御題銘乙首、楷書:
「井者、清也、可用汲,慎王明也。
井者養也,老安少懷,聖言仰也,如子瞻者,雖不能行其志於時,
東井銘硯,足睪思也,吾恐明於古而昧於今,將為人所嗤也。」

----------------------------------------------------------------

宋 蘇軾 端石 從星硯

棕黑端石,太史式硯,池呈一字,
池正下方有一眼柱,象徵明月,淺浮雕流雲環繞,墨堂尾端無欄;兩側壁高。
硯背呈抄手樣斜下,斜面高下錯落六十餘眼柱,彷彿眾星在天。
右側壁有陰刻行書銘署扥蘇軾。
硯首側壁陰刻隸書清高宗銘及篆印。

----------------------------------------------------------------

宋 吳儆 端石 井田硯

端石,硯呈長方形,石色紫中泛紅,
受墨處寬平微凹,硯堂平斜至硯首而成墨池,
硯面連墨池四角,有縱橫淺浮雕線成井字,
墨池中央浮雕一臥牛,作回首狀,
硯右側壁刻篆書:「天籟閣秘玩」五字,
左側壁刻宋吳儆硯銘:「謂石爾銘不石爾,耕牛兮努力我田是服,益恭」。
硯背凹入鐫清高宗御題銘乙首,隸書:
「硯學井田,牛臥曰邊,豈有心手,復古抑喘月乎,略閒竹洲曽用天籟藏焉:
玩題識之宛在,悟由今視昔而憬然,吾獨惜夫耕硯田者,缺二鬴以守殘編。」

----------------------------------------------------------------

宋 紫端 鳧硯

不規則橢圓形端石硯,色黑泛紫,有些許剝損或蝕傷。
橢圓較寬端為首,高浮雕簡化鳥首一,長喙曲頸,
其下為硯池,兩端作對稱羽翼式邊。
背琢「生民什裏詠其形,琢研摛辭字亦馨,
鵒眼巧成作鳧眼,不傷雅特用心靈。。乾隆乙巳御題。」

----------------------------------------------------------------

南宋 端石 鳳池硯

紫端石,硯面陷刻一隻綬帶鳥,鳥首與鳥身做墨池,
長尾由左向右回繞出墨堂,首端與左下角有傷缺。
硯背寬平,首端與右側有傷缺,中央直刻隸書「淳熙元年」(1174),
右方陰刻楷書銘 下方亦有陰刻行書及篆印。
下方側壁陰刻楷書清高宗御製詩。

----------------------------------------------------------------

宋 黝玉硯

端石,硯作長方抄手式,兩附高約4.3公分,下端無堵,
硯首壁側鐫篆書:「宋研」二字,
右側刻隸書:「黝玉」二字,
左側鐫清高宗御題銘乙首,楷書:
「體具剛柔,用合動靜,日萬幾欽,屢省福天下兮,綿世永。」
按此硯係在乾隆十四年(1749)冬,
清高宗於內府選得古硯材乙批製為古十硯,此硯即為其中第五方,
并在硯匣標識「戊」字揩書,以有別於他硯。
石色青紫,受墨處微凹,墨池呈一字形。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