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一、四大名硯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八、中國硯台的地理位置圖
======================================
三、端硯
相傳端硯有一個「梁舉人」的故事,
唐代初年,一次科舉會試時京城大雪,
應試者們研磨出來的墨汁很快就結成冰無法寫字,
而一位來自端州的「梁舉人」,
竟以自家端州的硯,「呵氣成墨」完成考試,
皇帝得知,即將其列為貢品。
清 計楠《石隱硯談》記載:
「東坡云,端溪石,
始出於唐武德之世。」
端硯歷史悠久,
唐代中晚期,端硯已被列為貢品,
到了宋代,隨着文化的發展,
端硯轉向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並重。
一些文人墨客用端硯研墨,
還喜愛鑒賞、饋送端硯,
收藏、研究端硯。
唐 李肇《唐國史補》記載:
「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 劉禹錫《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記載:
「端州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
闕里廟堂空舊物,開方竈下豈天然。
玉蜍吐水霞光靜,彩翰搖風絳錦鮮。
此日傭工記名姓,因君數到墨池前。」
----------------------------------------------------------------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
現今產地在廣東省肇慶市,
東郊斧柯山端溪一帶,
肇慶古稱端州,
因此所產的硯台稱為「端硯」。
端硯老坑的概念大概有兩種:
一種是指歷史最久,產自唐代,
下岩、中岩,明代的宣德岩、朝天岩等。
另一是指明萬歷以後所開的,
大西洞、小西洞、正洞、東洞四個坑洞的坑口。
宋 髙似孫《硯箋‧卷一‧端山》記載:
「斧柯山蘇易《簡譜》雲「即觀基之所」
在大江南州東三十三里,與靈羊峽對。
山峻峙壁立,下除潮水。
江之湄,山行三四里,即硯岩。
先至者下岩,岩中水未嘗涸。
下岩之上曰中岩。
中岩之上曰上岩。
自上岩轉曰龍岩。唐取硯處。
下岩得石既勝此,不復取。
又小湘峽州西四十里石類岩石,色深如蚌坑,性軟滲。
凡石以下岩為上,中岩、龍岩、半岩次之,蚌坑下。《端硯譜》」
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巻五十‧題舊坑端石括囊硯》記載:
「舊坑端石今希有,
搜尋內庫獲以苟、凡物顯晦亦有時,彰之彌因閟之久,
質為烏玉連城珍,形作括囊三緘口,
慎不害己演坤爻,更申金人銘義守,
想當熙寧紹聖間,權奸用事正人醜,
然而時豈無忠臣,讜論直言頻納牗,
憬然鑒古更愓然,恐論人明論已否。」
清 吳蘭修《端溪硯史》記載:
「蘭修按:水巖亦名老坑,明萬歷以後所開。
內分四洞,曰大西洞、曰小西洞、曰正洞、曰東洞,
其品攸別,故分著之。
以廟尾洞仔拱篷坿焉,洞之方位別祥圖說。」
----------------------------------------------------------------
端硯的開採由唐宋至明清,坑口眾多,
其中老坑(水岩、皇岩)、坑仔岩、麻子坑並稱為端州「三大名坑」,
另外還有:宋坑、梅花坑、綠端、
古塔坑、朝天岩、宣德岩、白線岩、斧柯東等等。
端硯常見的石品花紋有:
石眼、冰紋、金線、銀線、翡翠、黃龍紋、火捺、蕉葉白、
魚腦凍、青花、玫瑰紫青花、天青、冰凍、天青凍。
其颜色以紫色為主,
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
刻刀的硬度為,摩氏硬度(約5級),
墨條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2級至2.4級),
如果硯台硬度太低,粒度過細,
則摩擦力亦小,下墨慢,發墨也不好,
反之,如果硯台硬度太大也不好,
硯台的硬度為,摩氏硬度(3級)左右最合適,
加之細膩而密集的鋒芒,
這樣的硯台磨墨時既不打滑又相戀,
洮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3.1級),
松花硯硬度為,摩氏硬度(3.0級至4.5級),
歙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4級),
而端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8級至3.5級),
這正是端硯能有穩重的磨感,
所以容易發墨。
======================================
元 俞和款 海棠硯池 宋代老坑端硯
----------------------------------------------------------------
清 孫桐款 武狀元圖 清代老坑端硯
----------------------------------------------------------------
清 嘉慶 觀奕道人(紀曉嵐) 漁池蓮花圖 端硯
清 祥雲福壽圖 紫端硯
----------------------------------------------------------------
清 乾隆 錢大昕銘 蘭亭 綠端硯
----------------------------------------------------------------
清 朱石梅 松岭村屋圖 白端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