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一、四大名硯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八、中國硯台的地理位置圖
======================================
二、洮硯
「洮硯」
又稱「洮河硯」、「洮河綠石硯」,
「洮硯」產於甘肅臨洮附近的「洮河」,
目前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
喇嘛崖、水泉灣一帶,
長約25公里、寬約2.5公里的溝壑、峽谷和懸崖之間,
一方面因水深不易得,
一方面因瀕西邊疆土,
故較珍罕。
洮硯以「喇嘛崖」宋代老坑最為名,
明清時期,在距喇嘛崖南端約200公尺的「水泉灣」坑口,
又尋找到礦帶,成為主要礦點,
水泉灣的礦層較厚,石質滋潤,
露天採礦比喇嘛崖進洞採礦的危險性小。
----------------------------------------------------------------
宋 趙希鵠《洞天清祿》記載: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
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
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宋 蘇軾《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記載:
「洗之礪,發金鐵。
琢而泓,堅密澤。
郡洮岷,至中國。
棄矛劍,參筆墨。
歲丙寅,鬥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宋 黃庭堅《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硯》詩: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宋 米芾《硯史》記載:
「通遠軍覓食石硯,石理澀可礪刃,綠色如朝衣,深者亦可愛。
久則水波間有墨點,土人謂之湔墨(湔作濺)。
有紫石,甚奇妙,而考者與墨斗,而漫其者滲墨。
發墨過於綠者,而不勻淨又有墨者,戎人以礪刀,
而鐵色光肥,亦可做硯而堅不發墨。」
宋人多歌詠此硯石,
「但見洮河琢娥綠,焉用歙溪眉子為。」
以洮硯與端硯、歙硯並列。
----------------------------------------------------------------
洮硯石色主要是綠色,
也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
還有暗紅、淡紫色,統稱洮河紫石,
上品為綠漪石,俗稱「鴨頭綠」,
其次為輝綠色「鸚哥綠」,
淡綠色「柳葉青」。
而洮硯老坑石中的上品,
為綠漪石,俗稱「鴨頭綠」,
綠漪石,色澤綠色中稍顯一點湖藍成分,
顏色如鴨頭,綠羽艷麗優雅,
有水波狀紋路,
石質堅細,瑩潤如玉,
輕撫如嬰兒肌膚。
而洮硯中的上、中品,
為輝綠,俗稱「鸚哥綠」,
比碧綠色相純度較高,色稍深而透亮,色彩平靜素雅,
石皮通常帶有魚鱗、油脂、鬆皮狀的石瞟,
間或還帶有土黃色墨濺瑕,
石理間帶有霧氣、團濡狀雲氣紋,紋色若隱若現,圖案奇幻無比,
輝綠石料的儲量最廣,
多產於水泉灣,喇嘛崖新坑中也有發現。
洮硯的石紋有:
流水、雲霞、清漪、霧靄等,
有的粗獷線條如陰風怒號,驚濤駭浪,
有的如微風徐起,水紋平緩,
有的如雲、氣、點等多種自然圖案,
如薄雲飄浮天際,或似烏雲隨風翻滾,
如霧氣瀰漫,若隱若現,如水汽浮津,
也有點狀紋型,呈斑點狀,
點紋顆粒有大有小,
民間俗稱「墨濺石」或「墨點石」,
斑點紋於與其他石紋並存於石間。
洮硯石料的表皮,
通常帶有天然的石膘,
顏色為:米黃、桔紅、土黃、金黃、白、黑、淡紫、綠等,
形狀為:油脂狀、鬆皮狀、魚鱗狀、魚卵狀、
脂玉狀、墨濺瑕(即蛇皮狀)等,
這些石膘牢牢的附著在洮硯石料的表層,
其顏色、質地、硬度都與洮硯石料有顯著的差別,
石膘的結構比石料的鬆散,硬度不如洮硯石料堅密,
洮硯石料中的石膘,即是識別洮石真偽的標簽,
也是鑒別洮硯石質等級的依據之一,
一般來說,石膘肥層厚,色澤鮮麗者,洮硯石質較優,
反之,石質較劣,
洮硯中帶黃標者較為名貴,
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之說。
洮硯石料為沉積岩中黏土岩類,
顆粒極細,結構以細小見長,
粒徑在0.01mm以下,密度3g/㎝3,
石料中兼含多種金屬離子,
不僅發墨快,而且墨汁油潤有光澤,
由於它的石質結構細密,水分不易散發,
構成它既不滲水,又貯墨日久不乾的特性,
故以雖酷暑而傾墨不乾。
洮硯的硬度為摩氏(3.1),
墨條的硬度為摩氏(2.2至2.4),
刻刀的硬度為摩氏(約5),
歙硯的硬度為摩氏(4),
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或摩氏(2.9),
洮硯的硬度接近墨條的硬度,
所以容易發墨。
但綠色的硯石不僅有洮硯,
也有吉林的松花石硯,綠端硯均為綠石。
----------------------------------------------------------------
明 許友 草書 竹節圖 洮硯
----------------------------------------------------------------
清 矩形 洮河硯
----------------------------------------------------------------
清 風字形 洮河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硯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葉盛 洮河石 碧瑤硯
洮河綠石,淡黃細蚤子紋、冰紋,另隱見青黑斑如波瀾。
長方抄手硯式,硯面琢三邊等寬之稜,池如一字而窄,背斜下,兩跗高而厚,下端無堵。
硯左側銘:「碧瑤」、「菉竹堂寶藏宋硯」,左側銘印款︰「崑山葉氏」。
葉盛(1420-1474),字與中,號仲盛、蛻庵,崑山人。
正統十年(1445)進士,累遷至史部侍郎,政事軍務俱法范仲淹。諡文莊。
家藏圖畫甚富,有菉竹堂貯之,多奇秘者。
著作甚多,有《水東日記》、《菉竹堂書目》、《葉文莊集》等。
----------------------------------------------------------------

宋 洮河石 蘭亭硯
洮河石,色綠,具淡黃細斑點。
硯式橢圓,似將原有高而直的周壁的下方切去磨平,使略成平底周棱狀。
硯面淺刻蘭亭圖。上方刻亭園景,亭內文士對坐,童子旁侍;
亭臨曲水,有二鵝戲水中;曲水深凹,可為墨池,池上跨橋二︰
水曲轉如月眉狀,繞圍出對岸平整的硯堂來。左下方石上刻「蘭亭佳景」四隸字。
硯側周刻行草書詩句,署名為王羲之、王凝之等,
九名昔日參與蘭亭修褉的東晉王氏家族。
硯背深浮雕柳塘景緻,六鵝或休憩或嬉游。周棱刻乾隆五十三年(1788)楷銘︰
「洮石雖然遜舊端,質佳亦得伴文翰。坐來賢主對嘉客,疑是羲之與謝安。
訝撫畫圖原述晉,可知亭子得稱蘭。題斯景不一而足,摹帖永和每慚難。」
傳世洮河硯,常以蘭亭為圖景,硯面、硯背構圖相近,
似有定式,或即宋人《端溪硯譜》之「曲水」式。
其硯材亦有以為是綠端石者。
硯上銘文,多托宋人之名或宋之年款,或與二王書風的提倡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