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學術用語
開片
瓷器燒造完成後,在冷卻時,
因胎釉收縮系數不同,而產生的自然裂紋,
另如胎體粗鬆,
燒製溫度過高或不足也會在釉面產生開片現象,
釉面開片原是瓷器燒制過程中的缺點,
但後來有意利用,反成為瓷器的一種裝飾,
採用開片裝飾的,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
---------------------------------------------------------------
碎瓷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欲製碎瓷,用利刀修整坯體,
日晒到極熱時入清水中一蘸即提起,(塗上釉料),燒後自成裂紋。
千鍾粟是用釉水迅速在坯上點,褐色杯則用老茶葉煎水抹在坯上。
(古代製造的碎瓷,在日本國極受珍重,真品不惜用千金購買。
古代的香爐碎瓷不知何代所造,其爐底有鐵釘印跡,此釘光亮而不生鏽。)」
「碎器」、「碎瓷」是指瓷器釉面有開片的裂紋,
日本人非常珍重碎器,
江戶時期 遣明副使 策彥周良《入明記》記載,
他在嘉靖年間數次在明國購買碎器。
窯內開片
指瓷器在窯內燒成時,就已經在釉面產生開片現象。
窯外開片
指瓷器燒成後,經長時間陳列,
受空氣冷熱影響及胎釉的收縮系數不同,
而致使釉面逐漸形成開片,也稱為「後開片」。
工藝性開片
南宋官窯、哥窯、龍泉窯由於採用多次釉素燒的工藝,
多次上釉素燒,
每一層釉和釉之間的膨脹係數不同,
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不同,
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
因為是由多次施釉素燒,
所以開片不在同一平面上,
所以開片有層次感、立體感。
======================================
哥窯開片特點:
明 高濂《燕閒清賞箋》記載:
「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
梅花片墨紋次之,
細碎紋,紋之下也。」
彩色開片的製作:
一、是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著色劑,使裂紋呈現一定色彩。
二、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色彩。
「鱔血紋」開片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紅顏色的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紅色的色彩。
---------------------------------------------------------------
南宋 哥窯 六瓣 葵口洗
「金絲鐵線」開片釉的製作:
第一次剛出窯時,
用色調深一些的著色劑(墨汁)著色,
所以開片呈鐵線狀。
等過一段時間後,
待小紋片大部分出現後,
再用色調淺一些的著色劑(或由空氣中的汙垢)著色,
所以開片呈金絲狀。
金絲鐵線開片的大小有別、開片的顏色深淺不一,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
小紋片為黃褐色,
即大開片中套小開片,
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
小開片顏色為金黃,稱金絲。
======================================
吉州窯開片特點:
吉州窯瓷器的胎質較為粗鬆,
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
所以瓷器的胎釉結合不是很好。
瓷器在升溫或冷卻時,
因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
所以瓷器的釉面多數會出現開片。
南宋 吉州窯 黑釉剪紙貼花雙鳳紋斗笠盞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 哥窯 青瓷葵口碗
釉色青黃帶灰,釉質呈失透乳濁狀,釉內含有氣泡。
釉面滿佈開片,紋片由深黑色與黃褐色的大小開片組成,是所謂「金絲鐵線」。
口沿釉薄呈黑褐色,外緣面略顯垂流,外底心有露胎,
足沿無釉呈深褐胎色,此為宋代哥釉「紫口鐵足」的特徵。
----------------------------------------------------------------
南宋-元 哥窯 青瓷碗
全器施哥釉,
滿布明顯的黑色、黃色冰裂紋,
即俗稱的「金絲鐵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