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當陽峪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當陽峪窯

絞胎瓷是唐代一個享有盛譽的陶瓷品種,
北宋時,當陽峪窯繼承了絞胎工藝,
以羽毛紋為主,並發展到頂峰。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三、宋代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五、河南地區的瓷器窯口

======================================

「當陽峪窯」,宋代中國北方著名民間窯場,
窯址位於河南省修武縣當陽村,
由於窯場規模極為龐大,也被稱作當陽峪窯系、當陽峪窯群。

宋金以後,由於戰亂與國力的不斷下降,當陽峪窯火衰退,
元明清以後,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瓷業中心,北方窯場趨于衰落。

要燒成絞胎瓷,既要把握好乾濕度,又要把握好熱膨脹係數,
技術水平要求難度大和工藝程序復雜,因此後人無法破解失傳已久的絞胎之謎,
以至絞胎瓷技術失傳六百多年,至元時絕跡。

上個世紀以來,絞胎陶瓷在中國重新得到關注,
直到2003 年,又在它的故鄉,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起死回生。

----------------------------------------------------------------

絞胎瓷

中國陶瓷的發展多以釉色、雕飾取勝;
然而絞胎瓷則是從胎土上別具匠心,
絞胎瓷又稱作「攪胎」、「絞泥」、「透花」,
日本人稱之為「鷓鴣斑」,西方人稱其為「大理石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考察當陽峪絞胎瓷殘片,
撰寫了《北宋修武窯》一文,把當陽峪絞胎瓷介紹給了日本陶藝界,
絞胎技藝則在日本開花結果,
最終成為日本陶藝界引以為榮的一種技法「練上手」,
其中陶藝大師「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
藝術成就最為顯赫,被日本當做國寶。

----------------------------------------------------------------

宋 當陽峪窯 絞胎 羽毛紋 盤

----------------------------------------------------------------

宋 當陽峪窯 絞胎羽毛紋碗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