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南宋官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南宋官窯

明代 張應文《清秘藏》記載:
「論窯器,必曰柴、汝、、哥、定。」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哥、均、定,
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哥、定是也。更有均窯亦甚可貴。」
瓷重楷模,精華四海粹。」

官窯青瓷紙槌瓶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小瓶〉:
「宋時秘色四稱名,不及柴窯一片瑛。
下視永宣茲又貴,由來品第鮮常衡」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最喜宋朝宮廷用瓷,
故於「宋時秘色四稱名」之下,
加注有「謂汝哥定」,
說明這四個窯口,正是他所認同的宋朝名窯。

都將「官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一。
「宋代官窯」是由官府直接建造的,
專門生產宮廷用瓷器,
又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南宋 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
「宣、政年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窯。」

「北宋官窯」是從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
在汴京(河南開封)開始燒造。
南宋 葉真 《坦齋筆衡》記載: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
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
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古所珍;
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南宋官窯」是靖康之亂後,
宋高宗在臨安(浙江省杭州),
建立「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四、宋代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六、浙江地區的瓷器窯口

======================================

一、燒造時間:

「北宋官窯」燒造時間是從宋徽宗,
政和、宣和年間(1111-1125)開始燒造。

「南宋官窯」燒造時間是從宋高宗,
南渡後開始燒造。

二、燒造地點:

「北宋官窯」設在汴京(河南省開封),
窯址埋於開封底下,至今未見。

「南宋官窯」設在臨安(浙江省杭州),
先在杭州鳳凰山的老虎洞設立「修內司官窯」,
稱為「內窯」,
後來又在杭州烏龜山的郊壇下建立新官窯,
稱為「郊壇下官窯」。

三、燒造品種:

燒造品種主要是以青瓷為主。

四、燒造器型:

器型多祭祀器和陳設器,
也有部分是日用生活用品,
主要器型有鼎、尊、爐、觚、彝、仿古代青銅器、瓶、洗、盤、碗等,
帶有宮廷特色。

五、裝飾手法:

宋代官窯製作精緻,
更追求釉色之美,
很少施加紋飾,
主要以釉色為裝飾。

六、胎釉特點:

官窯的胎釉有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釉適中等。
官窯胎土的顏色有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灰白、土黃、褐黃等。

明代 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記載:
「修內司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色取粉青為上,淺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

官窯釉色有月白、粉青、米黃、蝦青、蜜臘黃、翠綠、灰青、青帶粉紅、油灰等。
官窯的釉質有失透潤澤型、酥油光呈溫潤型、瑩潤型,
也有釉中含有瑪瑙,釉表面還帶有發白、黃的土沁花斑點。

南宋 葉真 《坦齋筆衡》記載:
「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古所珍;」

特別的一些精品,是由黑或紫黑色胎土燒成,
胎土同古代澄泥硯細膩精緻。

南宋 官窯 青瓷葵口碗

且透過器表原傷缺處,可見灰黑色薄胎青瓷厚釉的特徵。

南宋-元官窯 青瓷八方弦紋盤口瓶

底足傷破的哥窯天盤口瓶,可見灰白色胎

七、工藝特點:

明 高濂 《遵生八箋》記載:
「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
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
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也。」

明代 曹昭《格古要論》記載:
「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宋代官窯的胎土含鐵量極高,胎土顏色泛黑紫,
瓷口部大多呈上揚狀態,口部邊沿比較尖薄,有刮手感,
瓷器口沿部因釉垂流下淌,在釉薄處微露出胎體的紫色,俗稱「紫口」,
又底足露胎,露出黑色,故稱「鐵足」。

靠近足腳的胎釉結合處往往屯積厚釉,
結合處釉層邊緣一圈修整較齊整,
支燒方式為墊燒,
也有裹足施滿釉,用支釘燒,
支釘燒後的底部留有3-5個不等的支釘痕。

八、開片特點:

官窯由於採用釉素燒的工藝(多次上釉素燒),
每一層釉和釉之間的膨脹係數不同,
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不同,
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

官窯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
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
官窯釉厚者開大開片,釉薄者開小開片,
哥窯則以細碎的開片為多見。

明 高濂《燕閒清賞箋》記載:
「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
梅花片墨紋次之,
細碎紋,紋之下也。」

彩色開片的製作:
一、是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著色劑,使裂紋呈現一定色彩。
二、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色彩。

鱔血紋開片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紅顏色的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紅色的色彩。

金絲鐵線開片釉的製作:
第一次剛出窯時用色調深一些的著色劑著色,所以開片呈鐵線狀;
過一段時間,待小紋片大部分出現後,
再用色調淺一些的著色劑著色,所以開片呈金絲狀
金絲鐵線開片的大小有別、開片的顏色深淺不一,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
即大開片中套小開片,
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
小開片顏色為金黃,稱金絲

九、官哥不分的情形:

明 高濂《遵生八笺》記載:
「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
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元 孔齊《至正直記》記載:
「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
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尤疑之。
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
不可不細辨也。久則亂真矣。」

元代時孔齊在杭州買了一個哥窯的鼎式香爐,
釉色像的南宋官窯,
官窯和哥窯非常相似,
官窯和哥窯的不同在於,
官窯是官家造的,
哥窯是私家造的。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官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南宋-元七官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17157)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3公分 口徑15.0公分 底徑5.5公分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碟子〉:
「掙釘猶是宋窯遺,冰裂紋存泑水滋。
一例鳳凰山下土,不經陶鍊孰珍之」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之際,為加強說明他對陶瓷燒造背景的瞭解,
故於「一例鳳凰山下土」下,特別加注「宋修內司官窯,在杭之鳳凰山下」,
表達南宋官窯是他所認同的窯口之一。

----------------------------------------------------------------

2、南宋-元七官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17720)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3.2公分 口徑14.4公分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碟子〉:
「鐵足冰紋火氣蠲,口分六出體規圓。
較於缾斝猶多見,華者脆知樸者堅」御製詩。

----------------------------------------------------------------

3、南宋-元七官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1772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5公分 口徑14.5公分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碟子〉:
「鐵足冰紋火氣蠲,口分六出體規圓。
較於缾斝猶多見,華者脆知樸者堅」御製詩。

----------------------------------------------------------------

4、南宋-元七官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1772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1.5公分 口徑8.1公分
盤形口,長頸,腹部扁碩,平底,矮圈足。
瓶身凸起八稜,頸腹間共飾弦紋四道。
胎骨稍厚,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釉面開深色大紋片,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灰黑色護胎汁。造型相似於玻璃器。
外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瓶〉:
「粉青真上品,鱔血具奇紋。卦義八稜蘊,環形雙節分。
稱珍惟樸素,引趣卻華紛。比似宣成巧,椎輪此出羣濝」御製詩。

----------------------------------------------------------------

5、南宋-元官窯 青瓷八方弦紋盤口瓶(故瓷016924)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0.7公分 口徑7.8公分 底徑8.0公分
盤形口,長頸,腹部扁碩,平底,矮圈足。
瓶身凸起八稜,頸腹間共飾弦紋四道。
胎骨稍厚,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釉面開深色大紋片,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黑褐色護胎汁。
外底心鐫刻「甲」字銘,週繞乾隆皇帝〈詠官窯八方瓶〉:
「陶成緬趙宋,閱幾百年深。不辨仁兮哲,可憐徽與欽。
器存因論世,物玩莫忘箴。當底原標甲,品題獲我心」御製詩。

對照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計檔》紀錄,
乾隆降旨修黏一件底足傷破的哥窯天盤口瓶,等修復完畢後,又交付如意館刻詩。
嘉慶七年《養心殿東暖閣陳設檔》,可在紀錄中發現一則:
「官窯八方起弦瓶(口足係粘,上刻詩,紫檀木座上刻詩,甲)」記載,
因此件作品之足部同樣有修補痕跡,故以為陳設檔所記,或正指此品。

----------------------------------------------------------------

6、南宋-元官窯 南宋-元官窯 官窯 青瓷紙槌瓶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寬6.6公分 高12.0公分
盤口,細長頸,斜肩轉折向下接碩腹。
因尺寸較小,整體造型像是一只縮小版的紙槌瓶式。
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粉青,口沿釉薄,現出灰色邊。
頸腹開淺色大紋片。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燒後胎色。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小瓶〉:
「宋時秘色四稱名,不及柴窯一片瑛。
下視永宣茲又貴,由來品第鮮常衡」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最喜宋朝宮廷用瓷,
故於「宋時秘色四稱名」之下,
加注有「謂汝官哥定」,
說明這四個窯口,正是他所認同的宋朝名窯。

----------------------------------------------------------------

7、宋 官窯 粉青三登方壺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11.6公分 口徑6.3*3.5公分 底徑9.5*6.5公分

----------------------------------------------------------------

8、南宋 官窯 青瓷葵口碗(故瓷013970)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6.4公分 口徑19.4公分
六瓣葵花形,侈口,弧形深壁,壁面依葵口變化,由外向內凹進六道等距淺槽。
圓底,矮圈足。
通體施青瓷釉,釉色局部泛灰,釉表滿佈冰裂紋和深色開片,
口沿釉薄處,現出一圈灰色邊。
且透過器表原傷缺處,可見灰黑色薄胎青瓷厚釉的特徵。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葵花盤〉:
「脩內陶祕器,官窯異外間。難分建隆代,總出鳳皇山。
葵式全非赭,冰紋半染殷。傾陽如取譬,切己獨思艱」御製詩。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