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學術用語】 四、絞胎瓷

瓷器的學術用語

絞胎瓷

1、絞胎瓷由來:

絞胎瓷又稱作「攪胎」、「絞泥」、「透花」。在陶瓷的發展中多以釉色、雕飾取勝;然而絞胎瓷的出現,則是從「胎土」上別具匠心。絞胎瓷以「花紋出胎骨、天然去雕飾」, 其表裡如一、內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國獨樹一幟。絞胎瓷器的出現,應與唐代風行癭木製品有關。由於癭木材質成本較高,不好加工成器;故製瓷藝人便以當時流行癭木製品中的斑紋圖案,使用原料豐富的瓷土,相間揉合製作成器。

2、工藝程序:

其製造工序是先使用白、褐或黃、褐兩種色彩的瓷土分別製成泥條,然後像擰麻花一樣相間揉合在一起,於是胎土就形成了像木紋一般的兩色相間紋理;最後在胎體上施一層透明釉、綠釉、黃釉,也有不上釉的,入窯焙燒就製成了一件絞胎瓷器。

3、紋理紋飾:

絞胎泥坯之絞揉方式不同,紋理的變化亦無窮,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構思奇巧,變化萬千。紋飾常見有木紋、回形紋、團花紋、菱花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各種美麗的紋路。

4、年代窯口:

唐 代:生產的窯口有河南鞏縣窯、山東淄博窯、陝西黃堡窯等。五 代:生產絞的窯口有浙江上林湖地區的越窯、山西介休窯等。宋 金:生產的窯口有河南焦作當陽峪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渾源窯、山東磁村窯等。

5、失傳復燒:

宋金以後,由於戰亂與國力的不斷下降,當陽峪窯火衰退。元明清以後,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瓷業中心,北方窯場趨于衰落。燒成絞胎瓷,既要把握好乾濕度,又要把握好熱膨脹係數,工藝程序復雜,技術水平要求難度大,因此後人無法破解失傳已久的絞胎之謎,以至絞胎瓷技術至元時絕跡,失傳六百多年。上個世紀以來,絞胎陶瓷在中國重新得到關注,直到 2003 年,又在它的故鄉,河南-焦作-當陽峪起死回生。

======================================


宋 當陽峪窯 絞胎釉盤 (平華居藏)


鳥羽紋 絞胎瓷

--------------------------------------------------------

團花紋 絞胎瓷

唐 鞏縣窯 絞胎八稜盤 (平華居藏)

--------------------------------------------------------

唐 花梨木紋絞胎座獅 (平華居藏)


紋 絞胎瓷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