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哥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哥窯

明代 張應文《清秘藏》記載: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定。」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官、、均、定,
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定是也。
更有均窯亦甚可貴。」

官窯青瓷紙槌瓶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小瓶〉:
宋時秘色四稱名,不及柴窯一片瑛。
下視永宣茲又貴,由來品第鮮常衡」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最喜宋朝宮廷用瓷,
故於「宋時秘色四稱名」之下,
加注有「謂汝官」,
說明這四個窯口,正是他所認同的宋朝名窯。

古代文獻都將「哥窯」列為,
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一。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四、宋代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六、浙江地區的瓷器窯口

======================================

一、燒造時間:

「哥窯」是一種淡色青瓷,
開片多而細碎,有「碎器」之稱,
哥窯創燒於南宋中晚期,
元、明、清多有仿製,
一般認為是仿官窯系列的作品,
也可能出自龍泉窯,
不過直到元末才有文獻紀錄這個窯名,可能是其盛行期。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
燒造過鏽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
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
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欲製碎瓷,用利刀修整坯體,
日晒到極熱時入清水中一蘸即提起,(塗上釉料),燒後自成裂紋。
千鍾粟是用釉水迅速在坯上點,褐色杯則用老茶葉煎水抹在坯上。
(古代製造的碎瓷,在日本國極受珍重,真品不惜用千金購買。
古代的香爐碎瓷不知何代所造,其爐底有鐵釘印跡,此釘光亮而不生鏽。)」

碎器」、「碎瓷」是指瓷器釉面有開片的裂紋,
日本人非常珍重碎器
江戶時期 遣明副使 策彥周良《入明記》記載,
他在嘉靖年間數次在明國購買碎器

二、燒造地點:

哥窯的燒造地點位於浙江省龍泉市一帶。

明代 陸深《春風堂隨筆》記載:
「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
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
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
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劉田」也叫「琉田」,即今龍泉之大窯,
是龍泉窯的傳統製瓷中心。

明代 郎瑛《七修類稿續稿》記載:
「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
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
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
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三、燒造器型:

哥窯的器形有瓶、爐、尊、洗、碗、盤、盆、罐、碟等。

四、裝飾手法:

「開片」指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俗稱「碎瓷」,
所以哥窯也稱百圾碎,
瓷器燒造完成後,在冷卻時,因胎釉收縮系數不同,而產生的自裂紋,
另外胎體粗鬆和燒製溫度不足,也會在釉面產生開片現象。

「開片」本是瓷器燒製的缺陷,
但它們錯落有致,妙趣天成,
哥窯遂以這缺陷美獨樹一幟。

五、開片特點:

哥窯由於採用釉素燒的工藝(多次上釉素燒),
每一層釉和釉之間的膨脹係數不同,
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不同,
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

釉面開片原是瓷器燒制過程中的缺點,
但後來有意利用,反成為瓷器的一種裝飾,
採用開片裝飾的,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

明 高濂《燕閒清賞箋》記載:
「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
梅花片墨紋次之,
細碎紋,紋之下也。」

彩色開片的製作:
一、是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著色劑,使裂紋呈現一定色彩。
二、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色彩。

鱔血紋開片是在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紅顏色的釉,
再次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紅色的色彩。

----------------------------------------------------------------

南宋 哥窯 六瓣 葵口洗

宋 哥窯六瓣葵口洗

----------------------------------------------------------------

金絲鐵線開片釉的製作:
第一次剛出窯時用色調深一些的著色劑著色,所以開片呈鐵線狀;
過一段時間,待小紋片大部分出現後,
再用色調淺一些的著色劑著色,所以開片呈金絲狀
金絲鐵線開片的大小有別、開片的顏色深淺不一,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
即大開片中套小開片,
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
小開片顏色為金黃,稱金絲

----------------------------------------------------------------

宋 哥窯 青瓷葵口碗

釉色青黃帶灰,釉質呈失透乳濁狀,釉內含有氣泡。
釉面滿佈開片,紋片由深黑色黃褐色的大小開片組成,是所謂「金絲鐵線」。
口沿釉薄呈黑褐色,外緣面略顯垂流,外底心有露胎,
足沿無釉呈深褐胎色,此為宋代哥釉「紫口鐵足」的特徵。

----------------------------------------------------------------

南宋-元 哥窯 青瓷碗

全器施哥釉,滿布明顯的黑色黃色冰裂紋,即俗稱的「金絲鐵線」。

----------------------------------------------------------------

六、工藝特點:

明 高濂《燕閒清賞箋》記載:
「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

哥窯的釉色有粉青、米黃、月白、油灰等色。

明代 曹昭《格古要論》記載:
「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
元末新燒者土脈粗糙,色亦不好。」

明 高濂《遵生八笺》記載:
「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
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
紫口,乃器口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
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士咸不及此。
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灰色胎,
瓷器口沿部因釉垂流下淌,
在口沿的釉薄處,微露出胎體的紫色,俗稱「紫口」,
又底足露胎,露出黑色,故稱「鐵足」。
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
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

----------------------------------------------------------------

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碟

口沿釉薄處,現出灰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褐色護胎汁
傳世原傷破處,則顯露出灰色胎

----------------------------------------------------------------

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碟

口沿釉薄,現出灰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燒後紫黑色

----------------------------------------------------------------

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盤

口沿釉薄處,現出一圈灰褐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七、官哥不分的情形:

明 高濂《遵生八笺》記載:
「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
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元 孔齊《至正直記》記載:
「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
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尤疑之。
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
不可不細辨也。久則亂真矣。」

元代時孔齊在杭州買了一個哥窯的鼎式香爐,
釉色像的南宋官窯,
官窯和哥窯非常相似,
官窯和哥窯的不同在於,
官窯是官家造的,
哥窯是私家造的。

======================================

宋 哥窯 六瓣 葵口洗

宋 哥窯六瓣葵口洗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17140)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3.0公分 口徑15.5公分 底徑6.5公分
六瓣葵花口,淺壁,至足際向內橫折成折腰盤式,平底,矮圈足。
胎體稍薄,上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帶米黃色調,釉表開深色細紋片。
口沿嵌銅釦,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哥窯盤子〉:
「處州精製擅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
新法不看百圾破,哪知得号有難兄」

----------------------------------------------------------------

2、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0327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3.2公分 口徑15.9公分 底徑5.6公分
六瓣葵花形,斂口,淺壁,平底,矮圈足。
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帶米黃,釉表滿佈深色細紋片。
口沿釉薄,現出灰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燒後胎色。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題哥窯盤子二首〉:
「宣成近代製猶精,遙以宋窯薌二生。笑把葵花百圾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御製詩。
乾隆皇帝除將「葵口」比喻成「忠誠」,
鑑賞這件哥窯盤時,在「笑把葵花百圾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兩句下,
加注有「哥窯有裂紋」,以此解釋他以為開片是哥窯瓷器的特徵,
並將之看成是象徵「烈士」的標記。

----------------------------------------------------------------

3、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碟(故瓷003270)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3.3公分 口徑15.5公分 底徑5.6公分
六瓣葵花形,斂口,淺壁,平底,矮圈足。
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帶米黃,釉表開深色細紋片。
口沿釉薄處,現出灰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褐色護胎汁。
傳世原傷破處,則顯露出灰色胎。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題哥窯盤子二首〉:
「宋遙明近世間知,輕近珍遙稀見奇。
試讀中庸章廿九,無常好惡亦如斯」御製詩。
乾隆皇帝在詩中舉出「中庸章廿九」,以展現他獨特的鑑賞觀。
事實上,《中庸》第二十九章主要闡述為君之道,
論述統治者的言行理應力求成為百姓的典範。
但因文中包含有「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兩句,
故讓乾隆皇帝透過字面文意的轉換,將之比擬成以古為貴的觀點。
因此在「無常好惡亦如斯」下,特別以「足見輕近珍遠矣」,
說明他認為古陶瓷難得,值得珍藏。

----------------------------------------------------------------

4、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盤(故瓷017830)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4.0公分 口徑19.5公分
六瓣葵花口,斜壁稍深,至足際轉折向內成折腰盤式,盤心略凹,平底,矮圈足。
胎體厚重,上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帶米黃色調,釉表開深色細紋片。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題哥窯盤子詩二首〉:
「宣成近代製猶精,遙以宋窯薌二生。
笑把葵花百圾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御製詩。

----------------------------------------------------------------

5、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盤(故瓷01783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13.0公分 口徑17.5公分
六瓣葵花口,斜壁稍深,至足際向內橫折成折腰盤式,平底,矮圈足。
胎體厚重,施青瓷釉,釉色灰青,釉表開深色細紋片。
口沿釉薄處,現出一圈灰褐色邊,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盤式與明南京汪興祖墓(1371)出土物近似。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哥窯盤子〉:
「色暗紋彰質未輕,哥窯因此得稱名。
雅如法護僧彌矣,生一居然畏後生」

----------------------------------------------------------------

6、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口盤(故瓷017832)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3.5公分 口徑18.5公分
六瓣葵花形,斂口,淺壁,平底,矮圈足。
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帶米黃,釉表開深色細紋片。
口沿有輕微拭釉痕,釉薄處現出灰色邊;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褐色護胎汁。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哥窯盤〉:
「花分六出尺徑圍,古色穆然火色微。
雖是難為兄所造,即今匹比亦應稀」御製詩。

----------------------------------------------------------------

7、宋 哥窯 青瓷葵口碗

高7.3公分 口徑19.5公分
六瓣葵花式口碗,廣口、深腹、小圈足,底心作一圈圓形凹槽。
釉色青黃帶灰,釉質呈失透乳濁狀,釉內含有氣泡。
釉面滿佈開片,紋片由深黑色與黃褐色的大小開片組成,是所謂「金絲鐵線」。
口沿釉薄呈黑褐色,外緣面略顯垂流,外底心有露胎,
足沿無釉呈深褐胎色,此為宋代哥釉「紫口鐵足」的特徵。

----------------------------------------------------------------

8、宋 哥窯 青瓷葵口碗

高7.6公分 口徑19.4公分
六瓣葵花式口碗,廣口、深腹、小圈足,底心作一圈圓形淺凹槽。
全器施月白色釉,瑩潤如舊,釉質呈失透乳濁狀。
釉面具玻璃光,滿佈冰裂開片,內壁一處紋片呈微赭色。
口沿釉薄呈深灰色,足沿無釉呈深褐胎色,此為宋代哥釉「紫口鐵足」的特徵。

----------------------------------------------------------------

9、南宋-元 哥窯 青瓷葵花式洗

高3.4公分 口徑12.0公分
此洗作十瓣牡丹花形,口微內斂,外腹隨花形起伏,無圈足,外底內凹。
全器滿釉,僅底部有六個支釘痕,以及一塊剝釉處,黑色胎土外露。
釉色灰青,口緣釉薄,映現胎土,呈現出傳世哥窯常見的「紫口」特色。
釉質乳濁瑩亮,氣泡稯眼明顯,並滿佈黑、黃兩色開片,且因釉層不一使觸手有起伏感。

----------------------------------------------------------------

10、南宋-元 哥窯 青瓷碗

高10.7公分 口徑11.0公分 底徑4.2公分
圓口略侈,深壁漸收,圈足,口緣鑲整齊的銅釦棱。
全器施哥釉,滿布明顯的黑色黃色冰裂紋,即俗稱的「金絲鐵線」。
圈足露胎一圈塗褐色汁,足內亦施哥釉。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