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汝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01、汝窯

宋瓷以簡約見稱,
造型典雅,釉色單一純淨,
簡約清秀之美響譽世界,
宋瓷沒有唐瓷那樣的雍容,也不像明瓷那樣繁縟,
假如論及中國陶瓷,作為核心的存在價值,
無疑要首推「宋瓷」了。

明代 張應文《清秘藏》記載: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
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均窯亦甚可貴。」

官窯青瓷紙槌瓶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小瓶〉:
「宋時秘色四稱名,不及柴窯一片瑛。
下視永宣茲又貴,由來品第鮮常衡」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最喜宋朝宮廷用瓷,
故於「宋時秘色四稱名」之下,
加注有「謂官哥定」,
說明這四個窯口,正是他所認同的宋朝名窯。

柴窯至今未發現實物及窯址,
所以不列入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列,
而以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
也獲得了「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美譽

汝窰燒造水準,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內涵,
全面反映出盡善盡美的藝術特質。 

南宋 周輝《清波雜誌》記載:
「又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未為油,
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御製汝瓷在南宋時已經很難得到,
從北宋傳到如今預計不超過百件,
歷代文人對汝窰的評價,
「寥若晨星、珍如拱璧」,
世人傳言道:「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美術大師李苦禪說道:「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
所以汝窯也成了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三、宋代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五、河南地區的瓷器窯口

======================================

一、燒造時間:

汝窰和魯山窯相近,
同屬於汝州管轄,
所以受其製瓷工藝的影響,
燒造時間約為晚唐五代。

南宋 葉寘《坦齋筆衡》記載: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
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相厚。」

汝窰從北宋晚期,
開始為宮廷燒製御用瓷器,
質量上乘,
產量有限,
時間甚短,
傳世甚少。

南宋 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
「宣、政年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北宋官窯是從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
在汴京(河南開封)開始燒造。

從此「汝官窯」被北宋官窯取代,
推估燒造時間約在宋哲宗到宋徽宗年間,
燒造時間約20餘年,
靖康之亂後由於北方宋金的戰火,
使得「汝民窯」生產大受影響
最後於元末停燒。

----------------------------------------------------------------

二、燒造地點:

「汝官窯」經考古研究,
及和故宮汝瓷胎釉化學成份比對,
應設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
北宋屬於汝州管轄,
所以稱為汝窯,也稱「汝官窯」。

河南臨汝縣(今河南省汝州市)一帶,
現今考古發現四十餘處窯口遺址,
以燒造民間日常生活用瓷為主,
則稱為「臨汝窯」,也稱為「汝民窯」,
其它窯口也有燒製具有汝窯風格的青釉印花瓷器,
多聚集在河南省的中西南部,
如魯山段店窯、汝州文廟窯、張公巷窯、東溝窯等。

----------------------------------------------------------------

三、燒造器型:

「汝官窯」造型秀麗,工藝精緻,
「汝民窯」造型豐富多樣,美觀大方,
器型有祭祀器和陳設器,
也有部分是日常生活用具。

宋 周密《咸淳起居注》記載:
「淳熙六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圓賞牡丹,剪好色樣者千朵,
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窯金瓶。」

汝窯主要器型有:
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紙槌瓶、三足奩、三足洗、水仙盆、蓮花溫碗、
三足樽、花盆、瓶、壺、 爐、盞托、套盒、蓋盒、缽、洗、盤、碟、碗等。

----------------------------------------------------------------

四、裝飾手法:

「汝官窯」追求釉色之美,
主要以釉色為裝飾,
很少施加裝飾紋飾,
具有寶光溫潤、高雅素淨的風彩。

「汝民窯」裝飾手法有劃花、刻花、印花,
富于裝飾,圖案豐富,
常見的圖案有纏枝、折枝、團菊、海水魚紋、雲山飛鳥等。

----------------------------------------------------------------

五、汝窯的釉色:

柴窯和汝窯非常類似,
柴窯和汝窯都設在汝州,
柴窯和汝窯的釉色都是雨過天青色

清 朱琰《陶說.古窯考》記載:
「後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
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清 張九鉞《南窯筆記》記載:
「柴窯:周武德年間,
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
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茹磬。其妙四如。
造於汝州,瓷值千金。」

北宋 歐陽修《歸田集》記載:
「柴氏窯色青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
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
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
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
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
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汝窯的釉面純淨如玉,
如「汁水瑩澤,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
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又如「似玉非玉,而勝似玉」,
因釉層較厚,胎質堅硬細密,所以扣聲如磬

南宋 周輝《清波雜誌》記載:
「又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未為油,
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考古發現寶豐清涼寺窯址發掘出土很多瑪瑙,
所以「汝官窯」釉料,是因為釉中加入了瑪瑙粉末,
所以汝瓷質感溫潤如玉。

《宋史‧食貨志》記載:
「蓋自政和七年(1117),提轄京西院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嶺鎮(今寶豐縣大營鎮),界盛產瑪瑙。」

南宋 杜綰 《雲林石譜》記載:
汝州瑪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紅,瑩徹少有紋理如刷絲,其質頗大,堪治為盤、盒、酒器等,十餘年來方用之。」

考古也發現河南省寶豐縣附近,
有宋代人工開採的天然瑪瑙礦 。

汝窯的釉色深淺不一,
以天青為主,也有天藍、粉青、豆青、蝦青、蔥綠、月白等色,
其中「雨過天晴雲破處」的色彩為世人所喜愛,
也有
「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一說。

有些在釉薄處(如口沿、圈足、底部),微現粉色光澤,
有些在釉厚處(如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

----------------------------------------------------------------

六、汝窯的胎土

汝窯胎質細密堅硬,
的厚度通常都是偏薄的,
胎釉之間常有一層白色中間層。

除少數足底露胎用墊餅墊燒外,
大多滿釉裹足支燒
胎土全部為釉層包裹,
只在器底處露出幾個芝麻釘
如芝麻大小的支釘痕。

用放大鏡放大來看,
胎土中有很多氣孔,
可能是釉融化較快,胎內水份未能排出所致,
「汝民窯」胎土的顏色為深灰、淺灰、灰白等色

「汝官窯」的胎土,為了滿足宮廷嚴格要求,
由於配方不同,呈現出香灰色
如下方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汝窯瓷器的胎土的顏色。

底心刮去釉層,形成一無釉圓面,加塗黃色薄汁,
中間的黃色瓷胎隱隱露出。據推測,這可能是用墊圈燒制的結果,
沿邊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溫壺〉御製詩。

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積釉處微偏綠色調,薄釉處胎色透映若粉紅色調
釉面滿佈魚子狀細紋片,色淺淡。
縮釉露香灰色細膩的胎。

通體施天青色釉,周緣與稜角釉薄處現出淺粉色光澤,
外底留有六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土

蓮花式溫碗是同型器中舉世唯一的傳世品,
釉質勻潤,色呈藍中帶青,器表滿佈細密開片紋,
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處微現粉紅色光澤,
透過支燒點痕可見灰黃色的胎土

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釉面滿佈開紋片。
與一般水仙盆不同的是,底部存留五枚支燒痕,
而非六枚,略見米黃胎色

通體滿佈天青釉,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
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

通體施青釉,呈色淺綠,釉面滿佈開片,
器內色澤淺淡,外壁顏色偏灰,局部泛現粉色光澤。
外底面排佈六枚支釘,支痕露出灰土色胎

全器罩施汝釉,隱含淡碧與淺粉二色,
釉面滿佈開片紋,口沿釉薄處呈現淡粉紅色。
底部有縮釉,並留存五枚支燒痕;
底心刻篆書 「甲」字。
縮釉、題刻、支燒痕處露出淡黃色胎

----------------------------------------------------------------

七、汝窯的開片

明代 曹昭《格古要論》記載:
「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
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
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

汝窯的開片很自然,
沒有任何做作,
較少部分的汝窯沒有開片,
蟹爪紋是汝窯瓷器開片的重要特徵之一,
或梨皮、芝麻花、魚鱗狀小開片。

蟹爪紋猶如螃蟹在沙灘上爬過一般,
蟹爪紋十分纖細,
深入釉面比較淺猶如蜻蜓點水,
但又客觀存在,
釉面開裂紋片呈蟬翼紋細小開片,
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
俗稱為「蟬翼紋」。

----------------------------------------------------------------

八、汝窯的支釘燒

宋代皇室對汝瓷的制作非常講究,
要求滿釉制作,
為了防止汝瓷與匣缽粘連,
采用支釘和墊圈支撐,
所以汝瓷底部會出現芝麻狀支釘痕,
一般為3、5、7個,6個支釘的非常少,
宋汝窯的支釘有很多種,
宮廷使用瓷器的支釘通常都是俗稱的「芝麻釘」,
有些扁長形狀的支釘痕跡,
而且一定是凸出來的。

----------------------------------------------------------------

九、「汝官窯」的氣泡

「汝官窯」的氣泡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釉中有零星的氣泡出現,
古人稱這些氣泡為寥若辰星
「汝官窯」因氣泡週邊之瑪瑙結晶體,
在放大鏡下觀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
在陽光折射下,景觀更加奇特,
有的如晨日出海,
有的如夕陽晚霞,
有的如彩虹懸掛天空

----------------------------------------------------------------

十、「鈞汝不分」的問題

「鈞汝不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鈞民汝上,
意思是說鈞瓷的民鈞」和汝瓷的民汝從釉色上看,
很難有所區別是鈞瓷或汝瓷。

汝窯、鈞窯屬於同類,
鈞窯始燒於唐,盛於北宋,
汝瓷也始燒於唐,盛於北宋,
都處於同一時期,
都在河南中部地區,
汝窯的古窯址,汝州市大峪、莽川、大峪,
和鈞窯的古窯址,禹州市神垕鎮,
兩地僅有一山之隔,
不僅地理位置很近,
使用的原料,胎土、釉料產地也相近,
工藝大致相似,
加之兩地窯工相互交流、學習借鑑頻繁,
這就為出現「汝鈞不分」提供了客觀條件。

鈞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一,
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區,有數百個窯口,
在鈞窯器的美麗窯變產品被皇室看中,
並命燒官鈞供應宮廷,
其他民間鈞窯皆廣為效法,
在河南中部的許多民窯,
也紛紛仿製燒造鈞窯的瓷器。

在汝窯衰落後鈞窯產品漸盛,
汝窯消失後,汝窯技術並未完全失傳,
大量工匠遷徙或受聘到臨近的鈞窯,
並把汝窯的燒造工藝帶到鈞窯中,
與鈞窯技藝融合,
也影響了鈞瓷的器形、做工、釉色。

根據汝州市40多個古窯址的殘片統計,
百分之八十的釉色都與鈞瓷很接近,
甚至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
在禹州市、汝州市兩地窯址也存在,
大量天青、天藍和帶紅斑釉的殘片。

----------------------------------------------------------------

北宋 臨汝窯 天青釉 連座瓶

----------------------------------------------------------------

北宋 汝窯 天藍釉 弦紋 三足洗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北宋 汝窯 青瓷 無紋水仙盆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2、北宋 汝窯 青瓷 蓮花式溫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3、北宋 汝窯 青瓷 奉華紙槌瓶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4、北宋 汝窯 青瓷 膽瓶

5、北宋 汝窯 青瓷 盤

6、北宋 汝窯 青瓷 圓洗

7、北宋 汝窯 青瓷 「奉華」碟

8、宋 汝窯 天青 碟

9、宋 汝窯 天青 碟

10、北宋 汝窯 青瓷 水仙盆

11、北宋 汝窯 青瓷 盤

12、北宋 汝窯 青瓷 盤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