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定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定窯

定窯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
定窯雖然是民間瓷窯,
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根本的改變,
胎土白度超過了邢窯的白瓷,
胎和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點。

明代 張應文《清秘藏》記載: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
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是也。更有均窯亦甚可貴。」

官窯青瓷紙槌瓶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小瓶〉:
「宋時秘色四稱名,不及柴窯一片瑛。
下視永宣茲又貴,由來品第鮮常衡」御製詩。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最喜宋朝宮廷用瓷,
故於「宋時秘色四稱名」之下,
加注有「謂汝官哥」,
說明這四個窯口,正是他所認同的宋朝名窯。

北宋中後期開為宮廷燒造瓷器,
成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一,
也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以紋飾見長者,
素有「定州花瓷」的美稱,
宋代 蘇東坡曾用詩句,讚美定窯「定州花瓷琢紅玉」,
元代 劉祁《歸潛志》記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三、宋代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定窯創燒於唐代,
改造於五代,
盛於北宋及金,
在元代生產終止。

二、燒造地點:

定窯窯址位於現今河北省曲陽縣,
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
因該地區在宋代屬定州管轄,
故名「定窯」。

三、燒造品種:

明代 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記載
「定窯有光素、凸花二種,
以白色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淚痕者佳,
間有紫色者黑色者不甚珍也」。

定窯在唐代時專燒白釉、黃釉,
到了宋代大量燒制白瓷,
此外定窯也燒制黑釉、醬紅釉、綠釉等品種,
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遺址還發現有仿鈞、絞胎、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遼三彩等。

四、燒造器型:

定窯生產品種多為碗、盤、瓶、碟、盒、枕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二件「定窯白瓷孩兒枕」,
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五、裝飾手法:

定窯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六、工藝特點:

定窯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
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
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

北宋後期起,定窯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缽,
採用復燒方法,
由於採用覆燒技法,為防釉料黏粘窯具,故而在口緣不上釉,
瓷器口緣無釉的澀口,稱謂「芒口」,
覆燒的優點是充份利用空間,
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
又可防止器具變形,
可節省燃料降低了成本。

======================================

宋 定窯 柿紅釉 蓋碗

----------------------------------------------------------------

宋 定窯 柿紅釉 荷葉型 茶盞及盞托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通高18.8公分 底徑長31.0公分 寬13.2公分
釉色白中帶微黃,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印花等。
頭部與身體分別由左右合模相接後,並將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
同時,充分發揮定窯不同的裝飾技巧,
長衣下擺的朵花、背心上的球形紋以及榻座上雲螭紋是以模印技法呈現,
後背則刻以纏枝牡丹,印花紋樣清晰,刻花線條流暢,二者搭配自如得宜。
底部刻有御製詩:
「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錦綳圍處妥,繡榻臥還牢,
彼此同一夢,蝶莊且自豪,警眠常送響,底用擲籤勞。」
可以發現乾隆皇帝將此類比為警枕,不僅警惕自勵自己宵旰勤勞,
配合其他詠定窯孩兒枕御製詩來看,顯示出期盼如武丁於夢中尋到輔國賢臣的意圖。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