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鈞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鈞窯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記:載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
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均窯亦甚可貴。」

都將「鈞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一,
也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唐代長沙窯利用銅作呈色劑作料繪製在瓷胎上,
在還原焰的原理下成功燒造了銅紅釉,
成為宋鈞窯和元明清銅紅釉的技術發源地。

鈞窯巧妙的利用銅紅釉(氧化銅)在還原氣份下,
創新燒成了「玫瑰紫」、「海棠紅」等的窯變釉色。
出現「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而有「窯變無雙」之說。

在於深淺不同色調的藍色乳濁釉交相掩映下,
成為富有極強裝飾性的「藝術釉」效果,
古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詩句來形容鈞窯釉色,
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給人獨特的美感,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
打破了以單色釉為主的天下。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三、宋代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五、河南地區的瓷器窯口

【瓷器的學術用語】   二十九、乳濁釉

======================================

一、燒造時間:

鈞窯創燒於唐代,
興盛於北宋,
復燒於金元,
明、清時期製瓷中心移到景德鎮,
鈞窯的生產漸衰,
明、清時期其它各地仿鈞窯的有,
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窯變釉、爐鈞)。

明 宜鈞釉 梅瓶

清 爐鈞釉 鋪首耳大口樽

鈞窯有「官」、「民」之分,
鈞窯的官窯是繼官窯之後
不久所建立起來的第二座北宋「官窯」。

宋 張淏《艮岳記》記載:
「政和間,遂即其地,大興工役,築山,
號「壽山艮岳」,
命宦者梁師成專董其事。
時有朱勔者,取浙中珍異花木竹石以進,
號曰「花石綱」。
專置「應奉局」於平江,
所費動以億萬計,調民搜岩剔蔽,幽隱不置、一花一木,
曾經黃封,護視稍不謹,則加之以罪」。

「鈞官窯」的建立與「花石綱」有密切的關係,
宋徽宗時期,在蘇、杭設置「應奉局」,
搜羅各種花石樹木,號曰「花石綱」,
為了種植奇花異草和製作怪石盆景,
便在河南禹縣建立了「鈞官窯」。

鈞官窯距開封汴京很近,
先為皇室燒製貢瓷,
後專門燒各式花盆之類的陳設御用鈞瓷,
而成為官窯,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
「鈞官窯」因而停燒,
燒造的時間不長。

二、燒造地點:

鈞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一,
分布於河南、山西、河北一帶,有數百個窯口,
主要核心燒造窯址位於河南禹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一帶,
禹縣在宋代屬於鈞州,
因此稱為鈞窯。

明代萬曆時期,可能因避萬曆皇帝朱翊鈞名字中的 「鈞」字,
而將「鈞」寫成「均」,
明代晚期的文獻一般都將「鈞窯」寫成「均窯」,
「鈞州」寫成「均州」。

通過考古挖掘與和故官的鈞瓷比對,
「鈞官窯」窯址位於河南禹縣的八卦洞,
窯址古時稱為「鈞臺」,
故又稱為「鈞臺窯」,
從發掘情況看,落選物均被有意打碎,
埋在兩米以下的深坑中,
坑有主坑和若干附坑,均距窯爐約20米左右,
因是官窯瓷器禁止流入民間,
所以將次品打碎,埋入地下。

三、燒造品種:

明 文震亨《長物志》記載:
「均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

「官鈞」為典型的窯變釉,
釉色主要有紅紫相映的玫瑰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天青、月白等,
往往在天青色或紫紅色背景上,
密布著淡藍至藍白色的窯變流紋,
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
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紋,
顏色的變化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和藝術趣味。

「民鈞」的釉色則多為天青、天藍、月白、豆綠,
釉面變化比較少,
不見蚯蚓走泥紋,
少有通體呈玫瑰紫、海棠紅釉色。

四、燒造器型:

「官鈞」的造型為皇宮御用陳設用品,
製作、用料非常講究,窯工都是當時頂尖工匠,
胎體和釉色都是嚴格要求,窯變也非常穩定,
造型古樸端莊,胎重釉厚,
有花盆、奩、出戟尊、鼓釘洗、洗、盤、爐、缽、碗、尊等,
花盆有葵花式、蓮花式、方形、長方形、六角形、渣斗式、仰鐘式和海棠式,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常刻一至十的數字,
標明器物從大到小的十種型號,
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藍、玫瑰紫、海棠紅等,
因「官鈞」生產規模小,燒造的時間短,生產量少,
選入宮中的也少,因此保留下來的不多。

「民鈞」的造型為日常生活用瓷,
有碗、盤、碟、盆、爐、注子、瓶、鼎、缽、枕等
「民鈞」胎體粗燥,工藝水平也很一般;
釉色以天青或天藍釉居多,
有些器物施銅紅斑瑰作裝飾,
但沒有「官鈞」的玫瑰紫、海棠紅的釉色。

五、裝飾手法:

鈞窯的釉以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
在還原條件下燒制出窯變銅紅釉,
鈞瓷因銅紅釉的厚薄不同、入窯的位置不同、溫度的高低不同
造成燒造時釉色的窯變,
而「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窯變出於天然非人力所成,
有「鈞瓷無雙」之說,
並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
紅裏有紫,紫中有藍,藍裏泛青,青中透紅。

六、工藝特點:

民國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
「鈞訛作均,相沿已久,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
釉具五色,渾厚濃潤,有兔絲文。
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其釉分為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
橘皮釉亦屬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
無釉之處呈羊肝色或芝麻醤色,乃真物也。
均稱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細、元瓷之胎釉皆粗、
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淺處有時仍見水浪。
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
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窯的釉厚且是乳濁釉,
釉內氣泡密集,
釉面有棕眼,
有些瓷器釉面上常塗染銅紅釉斑為裝飾,
其中藍色釉和紅色釉交匯相融,
經窯變形成美麗的紫色。

鈞窯瓷器的釉厚且黏稠,
燒製過程中釉層往往發生乾裂,
低黏度釉在高溫作用下流入裂口,
形成在釉中呈現一條條自上而下,
長短相間的釉痕,
如同蚯蚓泥中走過痕跡的蚯蚓走泥紋」。

鈞窯的胎淘煉不精而有雜質,
胎土較厚重,
呈土黃色,
也有少量是白、紅、灰色。

口沿部位因釉垂流而露胎
在薄層釉下露出淺褐色, 
圈足常不施釉,
露出芝麻醬般的褐黃色護胎釉。

七、元代鈞瓷的特色

鈞窯在元代有很大發展,
在河南、河北、山西形成了一個鈞窯窯系,
因各地所採用的胎土不同,
所以胎土的顏色較多元,
常見有灰、紅、灰褐、黑褐等色,
胎質粗鬆,
胎體較厚重,
常見較大器型的碗、盤,
釉薄欠勻,
釉面多棕眼,
光澤較差,
釉色以月白為主,
也有天藍和帶紅紫斑的,
元鈞施釉不到底,
圈足內外無釉,
修足較不精細,
器型以碗、盤、碟等民生用瓷為多,
也有執壺、匜、枕、梅瓶、高足杯、高足盤、三足爐等。

八、「鈞汝不分」的情形

「鈞汝不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鈞民汝上,
意思是說鈞瓷、汝瓷從釉色上看,
很難有所區別是鈞瓷或汝瓷。

汝窯、鈞窯屬於同類,
鈞窯始燒於唐,盛於北宋,
汝瓷也始燒於唐,盛於北宋,
都處於同一時期,
都在河南中部地區,
汝窯的古窯址汝州市大峪、莽川、大峪,
和鈞窯的古窯址禹州市神垕鎮,
兩地僅有一山之隔,
不僅地理位置很近,
使用的原料,胎土、釉料產地也相近,
工藝大致相似,
加之兩地窯工相互交流、學習、借鑑頻繁,
這就為出現「汝鈞不分」提供了客觀條件。

鈞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一,
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區,有數百個窯口,
在鈞窯器的美麗窯變產品被皇室看中,
並命燒官鈞供宮廷使用,
其他民間鈞窯皆廣為效法,
在河南中部的許多民窯中,也燒造仿官鈞的瓷器。

在汝窯衰落後鈞窯產品漸盛,
汝窯消失後,汝窯技術並未完全失傳,
大量工匠遷徙或受聘到臨近的鈞窯,
並把汝窯的燒造工藝帶到鈞窯中,
與鈞窯技藝融合,
影響到鈞瓷的器形、做工和釉色。

汝州市40多個古窯址的殘片統計,
百分之八十的釉色都與鈞瓷很接近,
甚至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
在禹州市、汝州市兩地窯址也存在,
大量天青
、天藍和帶紅斑的殘片。

======================================

北宋 臨汝窯 天青釉 連座瓶

----------------------------------------------------------------

元 鈞窯天青釉紫紅斑葵口高足盤

----------------------------------------------------------------

宋 鈞窯 月白釉紫紅斑 月亮罐

----------------------------------------------------------------

宋 鈞窯 天青釉 紫紅斑 鑲口盤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元 鈞窯 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13.4公分 面最長30.8公分 面最寬19.7公分 底最長28公分 底最寬19公分
形似如意,中心略凹,週壁前高後低,兩側各開有葫蘆形孔,平底。
胎骨堅厚,施罩天藍色乳濁青釉,釉表有細紋開片,外壁有明顯的橘皮棕眼痕,
釉表兼飾有銅紅元素紫紅色彩斑,在天青底釉襯托下,紋樣渾然天成,自然成趣。
施釉至枕底,周緣及底部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陶瓷枕器型的發展,自宋至金元時期,枕身器型有縱向加長,橫向加短,
近似於方形至更為突出前壁的變化,此枕似介於兩者之間,故定於金至元代之間。
底乾隆御製詩文:
汝州建青窯,珍學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是枕猶北宋,其形肖如意,
色具君子德,晬面盎於背,髺懇雖不無,穆然以古貴,今瓷設如茲,腳貨在所棄,
貴古而賤今,人情率若是,然斯亦有說,魯論示其義,大德不踰閑,小德可出入,
色潤瑪瑙油,象冺煙火氣,通靈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宵衣人,幾曾此安寐。

----------------------------------------------------------------

二、元 鈞窯 天藍長方枕(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12.3公分 面最長37.5公分 面最寬17公分公分 底最長33.8公分 底最寬13.9公分
枕作長方形,枕身所在的面中心略凹,前後壁成弧形,兩端平直,
前璧右下角開一小孔,器內中空,胎骨厚重。
通體罩施天藍色釉,釉色泛灰,釉表面開藍色細紋片,枕面周圍成米黃邊,
全器滿釉支燒,於左側留下四個支燒痕,底刻清乾隆御題詩: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青天明鏡開,薦牀猶蟹爪,藉席是龍材,
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

三、金至元 鈞窯 天青釉海棠式碟(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4公分 口徑22.4公分 底徑18.1公分
形仿金銀器,作四瓣海棠花形,折沿,沿邊凸起一道細稜。
通體罩施天青色釉,釉色泛灰白,釉層較薄,
積釉處可見流釉痕,口沿的稜邊呈米黃色。
全器滿釉支燒,盤底流有圓點狀支燒痕四枚,
口沿稜邊傷缺處,露出灰白胎色。

----------------------------------------------------------------

四、金至元 鈞窯天青窯變紫斑圓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要古物754件 )

高2.9公分 口徑18.8公分 足徑12.2公分
鈞窯瓷器以幻化多變的釉彩著名於世,部分器皿類鈞瓷可上溯至宋朝,
但花盆、盆托一類作品,因應考古發掘的出土,已被視為產燒於十五世紀中葉左右。
這件鈞窯瓷盤於燒造過程自然流淌形成的紫色彩斑,
彷彿印證晚清文人對於鈞窯瓷器油然而生「夕陽紫翠忽成嵐」的鑑賞觀。
整件作品的器形與滿釉支燒的特徵,與北京海淀區出土品雷同,
而釉中暈現的彩斑,見於十三世紀墓葬出土品,而了解此類作品產燒於金元之際

----------------------------------------------------------------

五、金至元 鈞窯天青窯變紫斑圓盤

高3.0公分 口徑20.9公分 足徑14.2公分
侈口,折沿,周壁極淺,平底,淺圈足。
通體罩施天藍色釉,釉層均勻,藍色釉面浮現的紫紅色斑紋,彷如藍天中的彩霞。
釉表稯眼明顯,底緣及口沿皆呈淺米黃色,
全器滿釉支燒,底留有圓點狀支痕五枚,口沿稜邊傷缺,露出灰白胎色。

----------------------------------------------------------------

六、金-元 鈞窯 天藍玫瑰紫葵花式盆托

器內天藍釉,折沿紫彩泛藍,
外壁則是光彩奪目的玫瑰紫釉。
稜邊皆呈褐色,
施釉至底足,外底塗醬色護胎釉,
周緣有支燒痕十四枚,
底印數目字「八」。

----------------------------------------------------------------

七、金至元 鈞窯 丁香紫釉渣斗式花盆

通體罩施丁香紫釉,
施釉至足際,
口沿呈褐色邊,
足邊修釉精整,底、足緣加塗醬色護胎汁,
底後刻數目字「五」,刻線細而淺;
釉面並有清宮所刻「養心殿東暖閣樓下用」的款記。

----------------------------------------------------------------

八、宋 鈞窯 月白出戟花尊

----------------------------------------------------------------

九、明 十五世紀前半鈞窯 天藍瓷葵花式盆

六瓣葵花形花盆,侈口出唇,深腹下斂,
平底開五圓形滲水孔,三孔填以白泥。
矮圈足亦呈葵花型,平切足修飾工整。
施灰藍釉至足際,見乳白色釉表,其間穿插蚯蚓走泥紋。
器身棱邊呈褐色,外底塗醬色護胎汁,
並刻數目字「五」。
院藏鈞窯盆常有以白泥填滲水孔的作品,此為改變花器種植用途的實例。

----------------------------------------------------------------

十、金-元 鈞窯 天藍玫瑰紫仰鐘式花盆

橢圓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豐下斂,
矮圈足,底挖滲水孔五個。
周壁胎較薄,底足漸厚。
通體罩施濃釉,釉色裏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邊,
口沿以下一周藍色釉,釉面間雜著紫色的彩斑,
順著外弧壁往下,藍色釉彩逐漸轉成深玫瑰紫色,
在藍紫釉彩交接處,驟地穿過一條不規則的酒紅色釉彩。
器內藍、紫釉彩相間。
施釉至足際,足邊修釉痕清晰可見,足底緣修飾端整,
露胎處皆塗醬色護胎汁,
底刻數目字「一」。

----------------------------------------------------------------

十一、金至元 鈞窯 葡萄紫釉鼓釘洗

通體罩施葡萄紫釉,器內轉為灰藍色,
釉面局部出現紫色斑點與蚯蚓走泥紋。
施釉至底足,外底塗褐色護胎釉,
周緣並有支燒痕十五枚,支點大小不一致。
底刻數目字「八」。

----------------------------------------------------------------

十二、元 鈞窯 青釉紫斑三足爐

侈口、口沿一道折邊,短頸,扁圓腹,
平底,三乳形足。
通體罩施天青色釉,釉色泛灰,
釉面帶紫色斑紋,局部間雜著深藍色條斑,
圜底劃有一圈圓稜,與口沿皆呈褐黃色,
三足底無釉處,加塗褐黃色護胎汁。

----------------------------------------------------------------

十三、金至元 鈞窯 天青釉圓洗

斂圓口,淺弧壁,平底無足。
通體罩施天青色釉,釉層勻薄,
口沿一道細稜,呈米黃色。
釉質乳濁,釉表稯眼多而清晰。
全器滿釉支燒,外底留有圓點狀支痕五枚。

----------------------------------------------------------------

十四、元 鈞窯 天藍釉碗

斂圓口,口沿鈐一銅扣,
深弧壁,圜底,矮圈足。
全器罩施天藍色釉,釉色藍中帶灰,釉層不勻,
釉汁由上往下垂流,
外弧壁釉色因而呈現米黃、藍黃、天藍及深藍的變化。
施釉至足際,圈足外壁釉汁垂流,堆積一圈厚釉,
足壁、底緣與內周壁無釉處,皆露土褐色胎。
外底有一彎月形縮釉痕。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