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耀州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耀州窯

耀州窯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被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當時附近十里都是燒瓷的,因有「十里窯場」之稱,
成為宋瓷八大窯系中最大的窯口,
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唐代開始燒制,停燒於明嘉靖,
制瓷歷史長達1300餘年,
耀州窯刻花之美,精比琢玉,
視為宋瓷花紋裝飾之最。

南宋 葉寘《坦齋筆衡》記載: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
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相厚。」

宋神宗元豐七年九月十八日,在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
《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記載:
「居人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範。
然後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鍛鍊累日,赫然乃成。
擊其聲,堅堅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

北宋時耀州窯已經作為貢瓷」,
在耀州窯場擁有一批技術高超的工匠,
他們所做的瓷胚皆中規中矩,
燒製成的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三、宋代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耀州窯創燒於唐代,
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
在宋神宗元豐年間至宋徽宗崇寧年間,
為朝廷燒製組合嚴謹、佈局規整的精巧「貢瓷」,
金、元開始衰落,
停燒時間約為明代嘉靖時期。

二、燒造地點:

耀州窯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
最初名為黃堡窯,
宋朝時黃堡劃歸耀州管轄,
更名為耀州窯。

三、燒造品種:

唐代的時候,以生產三彩器為主,
兼燒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及素胎黑花瓷,
到了五代轉而以燒造青瓷為主,
以生產帶橄欖綠色調的青釉作品聞名。

四、燒造器型:

耀州窯器型最常見的為盞、碗、盤、碟,
其它凡屬生活需要的品種均有,
如瓶、罐、壺、盆、爐、枕、香薰、注子、盞托、缽、燈等。

五、裝飾手法:

宋代士大夫「青則益茶」的器皿偏好,
和對金銀器的崇拜風尚所追求的器物紋飾立體感,
使得耀州窯獨特的裝飾技法極受大眾歡迎。

耀州窯的裝飾紋樣豐富多變且題材廣泛,
其裝飾藝術自五代劃花技法的興起後,
奠定了宋代青瓷刻花工藝的基礎,
在北宋發展出刻花、剔花、鏤孔、印花四種,
並常將這四種手法巧妙結合,
發展出層次分明且活潑的淺浮雕裝飾紋樣。

植物有牡丹唐草紋,
動物有水波遊魚、遊鴨、鴛鴦、青龍、丹鳳、飛蛾、雙蝶紋,
人物有童子玩蓮、仕女紋等。

刻花是用工具在胎器上,以垂直行刀刻出花紋,
再用斜刃在主輪廓線外,切削出內深外淺的斜坡痕,
顯現淺浮雕的立體感,
斜刀刻花俗稱「半刀泥」,或稱為「偏刀」,
紋飾刻的非常清晰,
刻花工藝嫻熟,刀功犀利,
一絲不苟,線條生動流暢,刀刀見泥,
帶有陝西人粗野狂放風格,
接下來再用篦形工具,
以流暢的篦紋劃花出花蕊、葉脈。

印花是用印模在胎上印出花紋,
在北宋中期,發展出陶模印花的技法,
宋代晚期以後大量被運用,
窯工只要在陶模上刻劃細節更為繁複的圖紋,
再從母模在坯體上去翻製壓印出紋飾,
達到產能提昇的目的。

六、耀州窯各代胎釉特點:

耀州窯是在煤窯中以還原焰燒成,
耀州窯瓷器在積釉處會產生氣泡。

唐和五代:
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

宋代:
胎體較堅簿,胎色呈灰白、土灰色,
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

金、元:
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
釉質稀簿而不潤,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

七、底足特點:

底足修胎稍粗,削痕非常明顯,
底足足端為施釉後再將釉刮掉,刮釉露胎,
或在底足內塗抹一層芝麻醬釉的護胎漿,
露胎部分自然干老,
裝燒時由於在匣缽內採用窯砂墊燒,
是為了將器物與匣缽隔開,
以免在燒制的時候器物與匣缽粘在一起,
因此多數瓷器的底足常常粘有窯砂,
由於加熱過程中窯砂直接接觸匣缽的底部,
窯砂的溫度較瓷器底足要稍高,
窯砂的瓷化程度比瓷器的瓷胎的瓷化程度要高,
很多器物的粘砂甚至已呈半透明狀態。

======================================

宋 耀州窯 青釉 刻花蓮花紋 渣斗

----------------------------------------------------------------

宋 耀州窯 青釉 刻花 天祿牡丹紋 小瓶

----------------------------------------------------------------

宋 耀州窯 青釉刻花葡萄紋水洗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