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十三、什麼是玉成窑?

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十三、什麼是玉成窑?

文人壺

清末民初 張虹 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記載:
「明清兩代名手製壺,
每每擇刻前人詩句,
而漫無鑒別,
或切茶而不切壺,
或茶與壺俱不切,
予嘗謂此等詩句不如略去為妙
至於切定茗壺並貼切壺形作銘者,
實始於曼生
世之欣賞有由來矣。」

而文人雅士不同於一般的紫砂工匠,
紫砂器題詞作畫,
把金石鐫刻、書畫、詩詞與製壺工藝結合,
銘文書法精妙入神、獨具匠心,
所刻詞句「切壺、切題、切情、切意、切茶」,
達到「可用、可賞、可玩」的雅趣,
將文化思想、藝術審美、生活情趣,
集「詩、書、畫、金石鐫刻」於一體,
與紫泥砂壺美妙的結合,
從而使紫砂壺充滿了文人氣息。

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論述:
「壺隨字貴,字依壺傳」,
「好壺一定有好字,好字一定是好壺」,
「有銘文的曼生壺是沒銘文壺的三倍價」。

紫砂文化自明清以來經久不衰,
主要得益於歷代文人墨客的參與,
在文人紫砂中最典型、藝術成就最高的,
當屬曼生壺玉成窯紫砂壺
而後者更是達到了文人紫砂的巔峰。

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評價:
「千年紫砂,綿延至今;
雅俗共賞,文化先行;
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

----------------------------------------------------------------

玉成窑之始

玉成窯紫砂壺是中國紫砂藝術品中傑出珍品,
是陳曼生文人壺在清晚期的繼承與發展,
玉成窑是在宜興之外的作坊,
由清代寧波書法大家「梅調鼎」所創辦,
在滬甬兩地的名門資助下,
在今浙江省寧波慈城創辦了「玉成窯」,
燒製時間大約為清同治至清光緒年間,
為小型饅頭窯,
原址位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園之一隅,
據考證原為奉化石林窯,
燒造品種頗多,
除各式紫砂壺外,
另有諸多如花盆、花插、文房之筆筒、
水注、水盂、印泥盒、硯台、
顏料碟、壁瓶、圍棋罐、蓋碗、供盤等。

合作的書畫家有任伯年、胡公壽、徐三庚、吳昌碩、虛谷等,
篆刻家有陳山農,
製壺名家有何心舟、王東石等參與,
代表器型有博浪椎壺、漢鐸壺、柱形壺、瓜婁壺、秦權壺等,
玉成窯的銘文書畫鐫刻更是精妙入神、獨具匠心,
體現出最高的古代文人紫砂器底蘊。

玉成窑之名

玉成窯取名「玉成」

玉成:
「美稱他人的幫助。

《禮記・聘義》記載︰
「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

真正的君子是以謙卑的態度待人處事,
修養自己,表現出高尚品德,
就如玉般堅韌、溫和、細膩。

漢 許慎《説文解字》記載: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玉之五德即「仁、義、智、勇、潔」。

因紫砂被譽為「紫玉金砂」,
由文人君子合作製造,
以成全美事之意,
所製的紫砂壺底常落款「浙甯玉成窑造」。

----------------------------------------------------------------

梅調鼎

( 1839 - 1906 )
字友竹,
赧翁
浙江慈谿人,
清末書法家、畫家,
著有《贛翁集錦》、《梅贛翁手書山谷梅花詩真跡》、《注韓室試存》。

其書法博採眾長而又獨樹一幟,
幼學顏體,行草宗法二王,
中年學歐陽詢,
晚年潛心研習魏碑書法,
一生未仕,生活清苦,無意名利,
其書法對海派書法影響很大,
並開創了近代浙東書風,
其書法被讚為「清二百六十年中,論高逸無出其右者」,
被日本書壇譽為「清代王羲之」,
其喜品茗,更愛紫砂壺,
晚年出於文人的愛好,
在創辦了玉成窯,
銘文常落款「赧翁」。

----------------------------------------------------------------

何心舟

( 1829 - 1897 )
字子陶,
韻石石林、石林居士,
齋名「曼陀華館」,
浙江紹興人,
清中晚期制壺大家,
善於書法,篆刻。

梅調鼎當年曾聘制其與王東石,
築「玉成窯」煉製紫砂壺,
與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
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等多有合作。

製作茗壺工藝精湛,
形製簡巧,
取材自然形式,
善用黃泥製器,
作品珍稀,極具文人味,
常結合陶、書、雕三藝,
通過器形、詩文、山水,
以抒心中之意,
為陳鳴遠後受文人影響最深的陶人,
底款常落款「曼陀華館」、「石林何氏」,
蓋款常落款「心舟」。

======================================

【10紫砂壺】    清晚期 何心舟製 梅調鼎銘 陳山農書 漢宣靈殘瓦 漢君壺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