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十二、什麼是工夫茶?
工夫茶
「工夫茶」曾是清初出於福建武夷山的一種茶葉品種,
後來成為閩南地區、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一種飲茶文化,
在台灣常稱作「老人茶」,
潮汕话的「工夫」是指細緻、精微、講究的意思,
也可以「費時」及「費工夫」解釋。
是以小壺放很多茶葉,
注滿開水,合上壺蓋,
也由於壺小茶葉多,注入開水量少,
茶葉味不易泡出,
所以將壺放在茶船內,
再用沸水反覆淋茶壺的表面,
使茶味容易泡出,
這種以小壺小杯泡茶品茗的模式稱為「工夫茶」。
清 俞蛟《夢庵雜著•潮嘉風月記》記載: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爐形如截筒,高經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
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
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
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
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
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
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
======================================
1、時大彬作小壺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時大彬,...........,
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
後游婁東(江蘇太倉市),
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
乃作小壺,
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
喜作大壼,
陳繼儒,號眉公,又號品外居士,
首創「一手壺」,
即一隻手便能把玩的小茶壺,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
改作大壺為小壺,
於是名人雅士,桌上有一小壺,
享受無盡的茶香雅趣。
美國 舊金山 亞洲美術博物館 藏
白泥瓜棱壺
壺底刻款:
「品外居士(陳繼儒)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
2、小壺泡茶的優點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壺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
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不宜砥,
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人們品茶,
在乎新泉活火,
隨泡隨飲,方得茶中色香味之藴味,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口小腹大)不宜砥(平坦),
湯力而茗香,團結而氤氲,壺大則易於渙散。
明 馮可賓《茶箋》記載:
「茶壺以小為貴,
每一客,壺一把,
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大壺泡茶,茶葉浸泡過久,鮮味不存,
因而茶壺宜小不宜大,
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浸,
若自斟自酌,可得樂趣。
----------------------------------------------------------------
3、「孟臣壺」的風靡
惠孟臣明末清初,
宜興上袁村人,
以善製小壺出名,
作品以小壺居多、中壺少、大壺最少。
所製紫砂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
有白砂、紫砂、朱砂,
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
壺的型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
尤其以梨形壺最有名。
惠孟臣所製的小壺,
大巧若拙,移人心目,
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
後人稱之為「孟臣壺」。
----------------------------------------------------------------
惠孟臣明末清初,
宜興上袁村人,
以善製小壺出名,
作品以小壺居多、中壺少、大壺最少。
所製紫砂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
有白砂、紫砂、朱砂,
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
壺的型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
尤其以梨形壺最有名。
惠孟臣所製的小壺,
大巧若拙,移人心目,
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
後人稱之為「孟臣壺」。
----------------------------------------------------------------
4、「孟臣壺」與「工夫茶」
中國華南(廣東、福建)一帶流行喝工夫茶,
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工夫茶,
因而稱紫砂壺為「孟臣罐」,
風靡潮汕、港、台及東南亞地區,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後期專製朱泥幾何形小壺,
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
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
迄至為止,仿造孟臣小壺比比皆是,
代代都有仿品。
中國華南(廣東、福建)一帶流行喝工夫茶,
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工夫茶,
因而稱紫砂壺為「孟臣罐」,
風靡潮汕、港、台及東南亞地區,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後期專製朱泥幾何形小壺,
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
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
迄至為止,仿造孟臣小壺比比皆是,
代代都有仿品。
清 施鴻保《閩雜記》記載: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
茶具精巧,壺如胡桃者,名『孟臣壺』。」
清 連橫《雅堂文集‧茗談》記載:
「台人品茶與漳、泉、潮(潮州)相同……。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
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清末民初 連橫《劍花室詩集》記載:
「若琛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鋪。
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
晚清 丘逢甲《潮州春思》記載:
「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咀,來試湖山處女泉。」
清 金武祥《海珠邊瑣》記載:
「潮州人茗飲喜小壺,
故粵中偽造孟臣、逸公小壺觸目皆是。」
----------------------------------------------------------------
5、「水平壺」的特色
孟臣壺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
水平壺是一款紫砂茶壺經典的壺型,
圓腹、環把、直流、球鈕、圓形圈足,
壺嘴以直形嘴為最多,
壺嘴的根部較大,
所以出水爽快。
空壺放入茶船中,
茶壺能在茶船的水面上漂浮,
如水平面一樣平正,
故稱之為「水平壺」。
----------------------------------------------------------------
6、工夫茶器「孟臣壺」海外盛行
帶詩句孟臣款茶壺在十八、十九世紀大量外銷製作,
成為暢銷通用品牌,
雖不能與明末清初宜興陶名家時大彬、陳和之、陳鳴遠等輩作品相提並論,
然而因其造型簡練、樸拙,
廣受閩粵文人及日本煎茶道喜愛。
外銷貿易壺大多形制簡素,
隨著閩粵移民,
工夫茶器「孟臣壺」,
盛行於東南亞地區,
亦使用於東瀛「煎茶道」上。
東京 靜嘉堂 文庫美術館 傳世藏品中,
有創辦人 岩琦彌之助(1851-1908)舊藏,
壺底刻款:
「八月湖水平,孟臣」,
而日人稱此類刻款為「釘彫孟臣」,
意為胎泥未乾時以銳器雕款,
文字銳利深凹,
一般使用鐵刀雕刻,
也有用竹刀雕刻,
筆法圓潤較淺。
======================================
【10紫砂壺】 近代紫砂廠 顧景舟 墨緣齋景堂製 朱泥 水平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