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十一、什麼是孟臣壺?
孟臣壺
惠孟臣生於明萬曆三十年( 1602 )明末清初,
宜興上袁村人,
以善製小壺出名,
作品以小壺居多、中壺少、大壺最少。
所製紫砂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
有白砂、紫砂、朱砂,
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
壺的型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
尤其以梨形壺最有名。
清 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
「惠孟臣不詳何時人,
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
海寧安國寺,每歲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稱齊豐宿山,
于時百貨駢集,余得一壺,
底有唐詩『雲入西津一片明』句,
旁署『孟臣製』,
十字皆行書,字渾樸,
而筆法絕類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
惠氏家族做壺者也不只惠孟臣一人,
尚有託款「孟臣製」的「惠逸公」及「惠漢公」,
「惠孟臣」一開始實為一位工匠名,
「惠孟臣」後來演變成為工作坊,成為商業的品牌。
======================================
1、時大彬作小壺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時大彬,...........,
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
後游婁東(江蘇太倉市),
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
乃作小壺,
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
喜作大壼,
陳繼儒,號眉公,又號品外居士,
首創「一手壺」,
即一隻手便能把玩的小茶壺,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
改作大壺為小壺,
於是名人雅士,桌上有一小壺,
享受無盡的茶香雅趣。
美國 舊金山 亞洲美術博物館 藏
白泥瓜棱壺
壺底刻款:
「品外居士(陳繼儒)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
2、小壺的優點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壺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
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不宜砥,
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人們品茶,
在乎新泉活火,
隨泡隨飲,方得茶中色香味之藴味,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口小腹大)不宜砥(平坦),
湯力而茗香,團結而氤氲,壺大則易於渙散。
明 馮可賓《茶箋》記載:
「茶壺以小為貴,
每一客,壺一把,
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大壺泡茶,茶葉浸泡過久,鮮味不存,
因而茶壺宜小不宜大,
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浸,
若自斟自酌,可得樂趣。
----------------------------------------------------------------
3、「孟臣壺」的風靡
明代萬曆年間,
時大彬為了符合文士品茗之趣,
改燒造小壺,
可惜未能蔚為風尚,
迄明末清初,
惠孟臣所製的小壺,
大巧若拙,移人心目,
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
後人稱之為「孟臣壺」。
----------------------------------------------------------------
明代萬曆年間,
時大彬為了符合文士品茗之趣,
改燒造小壺,
可惜未能蔚為風尚,
迄明末清初,
惠孟臣所製的小壺,
大巧若拙,移人心目,
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
後人稱之為「孟臣壺」。
----------------------------------------------------------------
4、「孟臣壺」與「功夫茶」
中國華南(廣東、福建)一帶流行喝功夫茶,
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功夫茶,
因而稱紫砂壺為「孟臣罐」,
風靡潮汕、港、台及東南亞地區,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後期專製朱泥幾何形小壺,
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
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
迄至為止,仿造孟臣小壺比比皆是,
代代都有仿品。
中國華南(廣東、福建)一帶流行喝功夫茶,
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功夫茶,
因而稱紫砂壺為「孟臣罐」,
風靡潮汕、港、台及東南亞地區,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後期專製朱泥幾何形小壺,
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
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
迄至為止,仿造孟臣小壺比比皆是,
代代都有仿品。
清 施鴻保《閩雜記》記載: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
茶具精巧,壺如胡桃者,名『孟臣壺』。」
清 連橫《雅堂文集‧茗談》記載:
「台人品茶與漳、泉、潮(潮州)相同……。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
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清末民初 連橫《劍花室詩集》記載:
「若琛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鋪。
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
晚清 丘逢甲《潮州春思》記載:
「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咀,來試湖山處女泉。」
清 金武祥《海珠邊瑣》記載:
「潮州人茗飲喜小壺,
故粵中偽造孟臣、逸公小壺觸目皆是。」
----------------------------------------------------------------
5、「孟臣壺」的特色
惠孟臣製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
尤注重銘刻的書法,
一般是在詩句或吉祥語下鐫刻孟臣製,
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
用竹刀刻劃,
後期作品並用鈐印。
詩句例如:
「大明天啟丁卯 孟臣製」、
「水浸一天星 孟臣」、
「葉硬經霜綠 孟臣製」、
「煙村四五家 孟臣」
「雲入西津一片明」、
「寸心千古秀」等。
款識例如:
「文杏館孟臣製」、
「荊溪惠孟臣製」、
「惠孟臣製」、
「孟臣製」等。
清 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
「惠孟臣不詳何時人,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
海寧安國寺,每歲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稱齊豐宿山,于時百貨駢集,
余得一壺,底有唐詩『雲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製』,
十字皆行書,字渾樸,而筆法絕類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
清 張燕昌《陽羨陶說》記載:
「余少年得一壺,底有真書『文杏館孟臣製』六字,
筆法亦不俗,而製不及大彬。」
----------------------------------------------------------------
6、「孟臣壺」對海外的影響
帶詩句孟臣款茶壺在十八、十九世紀大量外銷製作,
成為暢銷通用品牌,
雖不能與明末清初宜興陶名家時大彬、陳和之、陳鳴遠等輩作品相提並論,
然而因其造型簡練、樸拙,
廣受閩粵文人及日本煎茶道喜愛。
外銷貿易壺大多形制簡素,
隨著閩粵移民,
工夫茶器「孟臣壺」,
盛行於東南亞地區,
亦使用於東瀛「煎茶道」上。
東京 靜嘉堂 文庫美術館 傳世藏品中,
有創辦人 岩琦彌之助(1851-1908)舊藏,
壺底刻款:
「八月湖水平,孟臣」,
而日人稱此類刻款為「釘彫孟臣」,
意為胎泥未乾時以銳器雕款,
文字銳利深凹,
一般使用鐵刀雕刻,
也有用竹刀雕刻,
筆法圓潤較淺。
======================================
清中期 孟臣詩文款 紫泥 掇球壺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孟臣壺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孟臣款紫砂壺
通高10.5公分 口徑4.8公分 底徑6.0公分 器寬12.7公分
壺斂圓口,斜肩,直流,弓形把,碩圓直身,平底凹足,帶圓鈕拱形蓋,鈕頂設通氣圓孔。
紫砂泥質細膩,略帶含黑黃砂點,全器泥色因受海水長期器表沁浸呈色灰白,
器底帶「風月依然似去年,孟臣製」行楷刻款。
此壺為泰興號沈船出水工夫茶壺,
此船於道光元年底(1822年1月)從福建港口出發,
據估計船上載有三十五萬件至百萬件的陶瓷器,
以瓷器為主,有青花、單色釉、醬釉、鉛釉陶塑等,
另還有部分茶器,宜興壺數百把,陶缸、砂銚、白泥風爐、錫茶罐等。
這些茶器專為當時居住印尼雅加達或東南亞的華僑購買使用,
有朱泥、紫砂等工夫茶壺,大部分刻劃或鈐印唐宋七言詩文及「孟臣製」款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