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斧、玉鉞、玉戚

古玉常見的器型

玉斧、玉鉞、玉戚

======================================

玉斧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玉質工具,
其為仿石斧形器而來。
石斧既是生產工具,也是兵器,
而玉斧更多的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或禮儀的表達,
如是兵權的一種象徵,並不具備實用功能。

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
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
下端有刃。

玉斧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
玉戚和玉鉞形制大體相似,
玉戚的兩側邊有對稱的齒狀扉稜(戚齒)。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斧

高11.8公分 上寬4.75公分 下寬3.2公分
西元前2500-1600年
玉質,色白有赭斑。
面琢山形幾何紋兩道環繞,其間雕獸面紋為飾,為乾隆時期後加。
器面有一穿。兩側分別刻有「乾隆年製」、「黎字一百十五號」隸字款。
附木座。

----------------------------------------------------------------

良渚文化早期 玉鉞

長14.7公分 寬11.6公分 厚0.9公分 孔徑1.8公分
西元前3200-2600年
此鉞曾作拉曼光譜測試,確知為閃玉。
全沁為白色,大片褐黃色夾灰黑條班。
由器身比例與玉質沁色分析,應屬太湖以南良渚遺址群統治階層所使用的玉鉞。
製作規整,微弧刃線琢磨薄勻而無使用痕。
孔由兩面對鑽而成,孔壁上旋痕淺。
柄端亦由兩面對切,留有鋸切工序最後的崩截痕。
如近柄端的器表,自穿孔向兩個轉角有斜向的,似用尖器刻意刮磨的搓痕,
由於搓痕未達孔邊,故非安柄時綑綁的繩子留下的摩擦痕跡。

----------------------------------------------------------------

商 玉戚

長16.9公分 寬5.2-7.6公分 厚0.6公分
西元前1600-1046年
玉質,呈牙黃泛灰色。
一面的器表似乎曾用硃砂繪有某種圖案,局部還有編織物的沁痕。
戚身修長,兩側邊琢對稱的戚齒,
有二圓穿,上一圓穿應是用以綁縛木柄,
下一圓穿較大,應是鑲嵌松綠石,但已脫落。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