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錛、玉鏟

古玉常見的器型

玉錛、玉鏟

======================================

石錛是磨製石器,形狀大致接近扁平的長方體,
一端為刃部,是使用的部位;
另一端為柄部,用來裝柄綁縛。

石錛主要的特徵是偏鋒端刃,
所謂端刃是指刃部位於器身較窄的一端,
像斧、鋤之類的工具都是端刃器;
而刀就是邊刃器,刃部位於器身的一長邊;
至於矛頭、箭頭之類則是全刃器,
除了柄端之外,器身周緣全部開刃。

所謂偏鋒是指刃部斜削,
刃線偏向器身背面,類似刨刀。
外形呈長方形,柄部圓角轉,器身扁平,
剖面呈梯形,近底部有一明顯的偏鋒斜刃,刃線略成圓弧狀,
偏鋒和端刃是石錛最主要的兩項特徵,
藉此區別其他種類的石器。

玉鏟形似玉斧,為方形或長方形的薄狀片,
全器形屬較寬大扁薄的鏟子,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
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和龍山文化發現頗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有段石錛

----------------------------------------------------------------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錛

長12.5公分 寬5.2公分 厚2.5公分
西元前3000-2000年
深淺不一的赭紅色玉質,色澤溫潤。
全器呈對稱梯形,上端較窄,漸向兩側撇出,單面平刃。
側面略厚,近窄端處有一鑽孔。器面琢刻獸面紋,紋飾為清代後加。
附雕花木座,座底陰刻楷款「三希堂清玩」及「乾隆御玩」之鈐印。

---------------------------------------------------------------

新石器時代晚期 有肩石鏟

長28.7公分 最寬13.9公分 最厚1.9公分
西元前5000-3000年
石質,表面拋光不佳。
器身略呈長梯形,正面平,背面自中段至刃部,斜削而下。
刃線較為平直,柄端作中央高出,兩側直凹有肩式。
刃部有嚴重的使用崩傷痕。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