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字體】 四、小篆

中國文字字體

 四、小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滅六國後,
推行「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的政策,
由丞相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
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
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
「小篆」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統一全國文字,
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約西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


民國 鄧散木 臨漢篆 袁安碑

【尺寸】(130.4x32.4公分)
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城令。
十三年十二月丙辰。(篆書)。
鶴鳴仁兄屬。糞翁臨漢篆。(行書)。

清 陳澧 隸書題字 瑯琊台 秦篆 石刻拓本

《瑯琊台刻石》
公元前二一八)巡行天下,登瑯琊台,
由丞相李斯書以小篆記其功德,
於二世元年刻石,為存世秦篆代表作品。

【尺寸】(89x67.2公分)
根據陳澧(1810-1882)題記,
同治七年(1868)潘石朋借鑒刻瑯琊台刻石, 
於粵秀山學海堂,此軸乃其拓本。
書法莊重凝重,雄偉氣勢。
與拓本(雖是刻本)相比,
其文字、筆法保留了自然有力的風格,
可見刻本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