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字體
小篆
【中國文字字體】 大篆(籀文)
======================================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
削平群雄、統一六國,完成統一霸業,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標準,
「度」指長度,「量」指容積,「衡」指重量。
以秦國度量衡為標準,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
戰國時期,齊、燕等國發行刀幣,
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
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
楚國卻使用貝幣,
秦始皇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半兩錢,
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
也包括車軌軌距統一,即「車同軌」。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舊體文字,
授命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
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
作為規範的文字,
推行於全國,即「書同文」。
《史籀篇》內容有十五篇,
相傳為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撰,
為古代的文字書,
為周代史官,教學兒童識字的課本,
字體與石鼓文及春秋時代的秦系金文相同,
周宣王的石鼓文也常被指為籀文,
籀文、石鼓文、部分秦國金文,皆屬同一字體,
稱籀文或者大篆。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記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
古文,專指東周齊、燕、晉系的文字,
時代約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
當代學者則將出土之「六國古文」別為「齊燕晉楚秦」五域,
各域文字雖皆源出史籀大篆,
而隨周文疲弊、諸侯競起,
方音專擅、筆勢訛變,遂衍生出許多異構,
東周以降,諸國文字競興
所謂「語言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秦始皇決定統一各國文字,
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人,
參考和仿照《史籀篇》,
創造出秦小篆版本之《倉頡》、《爰歷》、《博學》篇,
便將小篆版的《倉頡》、《爰歷》、《博學》,
作為了通行全國的規範字帖。
丞相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
進行簡化,
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化曲為直,
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
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
叫做小篆或秦篆,
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之合理因素,
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
此外,
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
更為簡易之文字,
隸書,
這便是中國今體文字的前身。
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
把「小篆」定為標準字體,
通令全國使用,統一全國文字,
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約西元8年),
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 拓本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 鄧散木 臨漢篆 袁安碑
【尺寸】(130.4x32.4公分)
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城令。
十三年十二月丙辰。(篆書)。
鶴鳴仁兄屬。糞翁臨漢篆。(行書)。
清 陳澧 隸書題字 瑯琊台 秦篆 石刻拓本
《瑯琊台刻石》
公元前二一八)巡行天下,登瑯琊台,
由丞相李斯書以小篆記其功德,
於二世元年刻石,為存世秦篆代表作品。
【尺寸】(89x67.2公分)
根據陳澧(1810-1882)題記,
同治七年(1868)潘石朋借鑒刻瑯琊台刻石,
於粵秀山學海堂,此軸乃其拓本。
書法莊重凝重,雄偉氣勢。
與拓本(雖是刻本)相比,
其文字、筆法保留了自然有力的風格,
可見刻本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