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字體
六、草書
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的字體,
大約起於秦漢之際,
初稱「隸草」後漸成熟。
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範,
以施於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漢興有草書」,
他所說的草書是「章草」,
東漢 章帝時,杜度所創,
章草是隸書的快寫,一種便捷的書體,
它保留了隸書的雁尾等特徵,
但變隸書的方折為圓轉,
章法上字字獨立,並不連綿。
相傳後東漢末年 張芝脫去了章草中隸書的特色,
使雁尾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
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連相通,
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縱,
形成所謂的「今草」。
由於草書的簡化造形,
使線條更自由地顯現其動感,
這種線性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今草誕生後,就特別受到書家的重視,
尤其經過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晉代文人的發展,
今草的體式已完全成熟,成為草書的標準。
======================================
晚清民國 于右任 題民元照片詩 草書 書法立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碑帖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 褚遂良 摹王羲之 長風帖
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
又復壯溫。深可憂。知賢室委頓。何以使爾。
甚助耿耿。念勞心。知得廿四問。亦得虎廿二日書。
云。新年乃得發。安石昨必欲剋。潘家欲剋廿五日也。
足下比語張令未。前所經由。足下近如似欲見。
今送。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似。能學不。
宋拓越州刻 晉唐小楷 唐 褚遂良 草書 陰符經
宋拓 褚遂良法帖 唐 褚遂良 草書 陰符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