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字體
八、行書
行書的起源,是由隸書逐漸演化而來的,
東漢末年即已流行,
至東晉時代,可謂極盛時期,
王羲之成為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並被尊為「書聖」,
行書介於楷、草書之間,
比楷書便捷,又比草書易識,成為當代實用性最強的書體。
======================================
民國 林語堂 書法詩箋 行草 「故國河山尚未還」
晚清民國 唐駝 甘從千日醉 書法對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碑帖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 顏真卿 祭侄文 藝復興卷
顏真卿(公元七十九-七八五年),
字清臣,山東臨沂人。
魯公在此沉痛的祭侄文中,措辭莊嚴嚴正,
然而寫作過程卻流至至情至性。
濃有枯,其中刪改正可見情緒結局之跡,
最後寫至嗚呼哀哀,哀痛至極遂化為狂草。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本幅為唐代精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
內容略述大雪初晴時的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
結構由首語、正文和結尾三段組成。
文中除「頓首」、「果為」等字作連筆草書外,
通幅以行書為主,並兼帶楷法嚴謹的筆
展現不疾不徐的雍容神態與流利秀美的意致。
北宋 蘇東坡 書 黃州寒食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
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万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東坡在二詩中傾訴因烏台詩案被貶到湖北黃州後之心情,
通篇文字隨情緒的起伏而攲側錯落、跌宕生姿,字也越寫越大。
東坡寫字不善懸腕,卻自由的寫出充滿個人主義的風格。
蘇字結體開闊,筆劃遒勁深厚,墨色濃黑如漆,開創書法抒情的新境界。
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字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
有所節奏變化。就行草書言,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
蘇東坡自謂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在這卷書法字體的大小組合,
揖讓進退,乃至於如「年、中、葦、紙」諸字,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
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