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圭

古玉常見的器型

玉圭

======================================

《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
「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認為「玉」是上天山川賦予的恩賜寶物,
古人在祭祀、天子祭祀宗廟、兩國互相遣使通好往來等儀禮上,
使用的玉器稱為「禮玉」,
自夏朝開始發展,直到商周,
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玉文化」,
中國古代禮制的玉器為「六器」:
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玉琥。」

一、玉圭,是一種長方形玉片,下端平直,上端尖銳或平整。
二、玉璧,呈圓形,中間有孔洞,。
三、玉琮,是一種外方内圓中空的柱狀玉器。
四、玉璜,呈半圓形或窄弧形片狀。
五、玉璋,呈扁平長方形狀,一端是斜刀,另一端有穿孔。
六、玉琥,是一種刻有老虎紋樣或呈伏虎形的玉器。

《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
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
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土部》記載:
「圭,瑞玉也,上圜下方。」
清.段玉裁.注:
「圭之制,上不正圜。
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

西漢 司馬遷《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記載:
「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
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

克殷後二年,武王有疾,
當時王室未安,殷民未服,根本易搖,群臣憂懼,
周公遂向先王占卜求助,願以自身替代武王,
及至武王去世後,周公又擔負起安定天下、鞏固周王朝統治的重任。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1、山東龍山文化 玉鷹紋圭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長30.7公分 寬7.2公分 厚1.1公分

山東龍山文化,約西元前2500-1900年
牙黃泛灰色玉,一面大片褐紅色斑。
它應是山東龍山文化的玉鉞,也是禮制上的玉圭。
窄長梯形,平直正刃,柄端及刃線上頗多傷缺,多經磨平。一圓孔,孔壁光滑。
全器長達30.7公分,當刃部向上時,器表中段雕琢上、下二單元紋飾。
 上一單元紋飾只雕琢在寬面器表,一面是向上衝飛的鷹紋,
整個飛鷹輪廓形成「介」字形。
另一面雕琢半抽象的神祖面紋:大漩渦眼,左右各有一鳥翼,
頭戴被高高推起的「介」字形冠,兩側插著長鳥羽。
下一單元是環繞器身寬約3公分的裝飾帶。
在兩個寬面器表,飾帶內淺浮雕兩個半抽象面紋;
在一個窄邊上浮雕頭戴覆舟帽,披長髮的側面神祖。
兩個窄邊的飾帶上下方,各有一塊長方形凹陷。
紋飾十份自然古雅,應是山東龍山文化先民所雕,未經後代破壞。 
經分析研究可知,頭戴「介」字形冠,
兩側插著鳥羽的半抽象神祖面紋,正是東夷族群信仰中的男性祖先;
頭戴覆舟帽,披髮的側面像,正是東夷族信仰中的女性祖先。 
但是乾隆皇帝並不瞭解紋飾真正意涵,卻有他自己的獨到解釋。
他為之賦〈題古玉英雄珮〉(詩成於乾隆51年(丙午,1786),
收入《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五集》卷24)前後共兩首七言格律。
分別加刻在玉圭的兩面。且刻字的方向與紋飾的方向正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頭二句,大意為:
這可能是商周時期的玉珮,刻上「鷹熊」花紋,是為了彰顯「英雄」的意涵。
用「鷹熊」花紋象徵「英雄」意涵,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值得深入探討。

----------------------------------------------------------------

2、山東龍山文化 玉人面紋圭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長24.6公分 寬7.0公分 厚1.2公分

山東龍山文化,約西元前2500-1900年
這件玉器曾用拉曼光譜檢測,確知屬閃玉。
灰色泛黃,上端墨黑,下方一大截土黃色。
它應是山東龍山文化的玉鉞,也是上古禮制上的玉圭。
窄長梯形,平直正刃,刃線兩端微收。
主要的圓孔由兩面對鑽而成,另靠柄端邊有一小孔,功能不詳。
當刃部朝上時,器表中段雕琢上、下二單元紋飾。
紋飾十分自然古雅,應是山東龍山文化先民所雕,未經後代破壞。
上一單元只雕琢在寬面器表,一面是具象的神祖面紋。
有清楚的臉龐輪廓,頭戴覆舟形帽,又加上「介」字形冠,咧口吐獠牙。
兩耳各有一圓圈形耳璫,又各垂掛一戴帽披髮的側面神祖。
另一器面則雕琢半抽象神祖:「介」字形冠、大漩渦眼,左右還橫出似鳥翼的凸起。
基本結構與故玉1856玉圭上的半抽象神祖結構相同,
只是後者的「介」字形冠被高高推起,兩側有長飄飄的鳥羽。
器表紋飾的下一單元是環繞器身寬約3公分的裝飾帶。
飾帶上下各一條琢圓渦紋的窄邊,中間夾著以凸弦紋表現的面紋、雲紋等。
乾隆皇帝稱這件玉器為「黄色辟邪玉圭」,
命玉工將御製詩、詩註分別刻在玉圭兩面。
玉圭器表也刻了乾隆皇帝七十歲、八十歲、八十五歲退休時的璽文共三處。

----------------------------------------------------------------

3、漢 玉尖首圭

長13.4公分 寬3.5公分 厚1.0公分

漢,西元前206-西元220年,
玉質,並有大片白沁斑。
全器作尖首圭形式,上端呈三角形,底平長,
中脊凸起,兩側對稱,橫剖面為三角形。附木座。

----------------------------------------------------------------

4、戰國晚期至西漢 玉圭

長18.5公分 寬7.0公分 厚0.8公分 孔徑0.5公分

戰國晚期至西漢,西元前275-西元8年
此圭玉質青灰,表面沁作淺赭斑。
全器呈梯形,尖首、兩側平齊、平底。
近底部處,有一小圓孔。平素無紋。

----------------------------------------------------------------

5、明 十二章紋玉圭

寬4.7公分 高16.8公分 厚0.9公分
玉質,白色。長方板形,上端作尖山形,背面平坦,正面中央有凸脊。
正面淺浮雕十二章紋,
依次為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這是流傳二千多年,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背面淺琢兩隻向上騰起的龍紋,下有波濤紋,上有星辰紋。

----------------------------------------------------------------

6、清 玉人面紋圭

長17.8公分 寬7.7公分 厚1.3公分

清 乾隆,西元1736-1795年
此圭玉質青灰,表面沁作淺赭斑。
全器呈梯形,尖首、兩側平齊、平底。
近底部處,有一小圓孔。平素無紋。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