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四、唐代時期的錢幣
【古錢幣的常見問題】 七、什麼是開元通寶?
======================================
開元通寶
秦半兩、漢五銖錢,
是我國貨幣史上都是以重量為錢幣名稱,
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
開始鑄造「開元通寶」,
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錢幣,
「開元」意為開闢新紀元,
「開元通寶」並非年號錢,
年號錢是在唐朝以後才真正開始盛行。
中國的銅錢,開始以「通寶」、「元寶」相稱,
「開元通寶」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
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
成為唐代以後一千多年的銅錢楷模,
以後各代所鑄的錢幣,
大都冠以當時的年號,
形制、尺寸、重量,各代相延續,
明清兩朝均採用其形制。
「開元通寶」是唐代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
絕大多數為方孔圓錢的小平錢,
幣面錢文上下右左直讀,
有楷書「開元通寶」四字,書體規整,
「開元通寶」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
「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
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
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
其字在篆隸之間,
其詞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
自上及右迴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
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開元通寶錢幣幣材質多種,
除銅以外,還有金、銀、鉛等,
錢徑約2.4公分,重3.73克,
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開元通寶」每十文重一兩,
後來中國的重量單位,
「兩」之下即為「錢」,
一兩等於十錢,
從這時開始,我國的衡法兩以下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
(唐以前是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
而是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
其中一錢為3.73克,
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
十錢開元通寶等於一兩。
鑄行了近三百年,時間長,
數量大,版本也較多,
約有數百種之多。
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
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
晚唐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
唐玄宗後期發生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
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這場大亂起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至肅宗廣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後九年。
乾元重寶
唐肅宗乾元元年,鑄「乾元重寶」,
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
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
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
大歷元寶
唐代宗大歷年間,曾鑄有「大歷元寶」,
史書未有明文記載,但傳世有實物。
會昌開元
唐武宗會昌五年,
鑄行背記鑄地名的開元通寶,
稱為「會昌開元」,
背文計23種,有「昌、京、洛、益、藍、襄、荊、越、宣、洪、潭、兗、
潤、鄂、平、梓、興、梁、廣、福、桂、丹、永」。
----------------------------------------------------------------
唐 開元通寶
【09古幣】 唐 開元通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