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四、唐五代十國時期的錢幣
【古錢幣的常見問題】 什麼是中國銅錢的楷模 - 開元通寶?
======================================
唐代的錢幣
開元通寶
「半兩錢」是秦朝統一全中國,
第一個全國鑄行,唯一的流通貨幣,
第二個是漢朝的「五銖錢」,
第三個是唐朝的「開元通寶」。
秦半兩錢、漢五銖錢,
最早我國貨幣史上都是以「重量」為錢幣名稱,
以「重量」為錢幣幣值,
以「重量」為錢幣的幣重。
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
開始鑄造「開元通寶」,
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錢幣,
「開元」意為開闢新紀元,
「開元通寶」並非年號錢,
年號錢是在唐朝以後才真正開始盛行。
中國的銅錢,開始以「通寶」、「元寶」相稱,
「開元通寶」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
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
成為唐代以後一千多年的銅錢楷模,
以後各代所鑄的錢幣,
大都冠以當時的年號,
形制、尺寸、重量,各代相延續,
明清兩朝均採用其形制。
「開元通寶」是唐代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
絕大多數為方孔圓錢的小平錢,
幣面錢文上下右左直讀,
有楷書「開元通寶」四字,書體規整,
「開元通寶」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
「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
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
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
其字在篆隸之間,
其詞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
自上及右迴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
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開元通寶錢幣幣材質多種,
除銅以外,還有金、銀、鉛等,
錢徑約2.4公分,重3.73克,
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開元通寶」每十文重一兩,
後來中國的重量單位,
「兩」之下即為「錢」,
一兩等於十錢,
從這時開始,我國的衡法兩以下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
(唐以前是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
而是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
其中一錢為3.73克,
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
十錢開元通寶等於一兩。
鑄行了近三百年,時間長,
數量大,版本也較多,
約有數百種之多。
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
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
晚唐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
唐 開元通寶
【09古幣】 唐 開元通寶 楷書 小平
唐 乾元重寶
唐肅宗發行的錢幣有「乾元重寶」和「重輪乾元重寶」兩種,
「乾元重寶」直徑2.7公分,
每文重1錢6分,即5克,
1枚錢當開元通寶10枚,
又叫「當十乾元」、「乾元大錢」。
乾元二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又叫「重棱錢」,
1枚錢當開元通寶50枚,
直徑3.5厘米,重3錢2分,即11.94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
安祿山在範陽率領軍隊十五萬人起兵,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
唐將郭子儀率領軍隊收復長安,
唐肅宗李亨回京後,第二年改元「乾元」,
為了籌措軍費,填補財政虧空。
唐肅宗下達「鑄一當十錢詔」:
「錢貨之興,其來久矣。
代有沿革,時為重輕。
周興九府,實啟流泉之利;
漢造五銖,亦宏改鑄之法。
必令小大兼適,母子相權,
事有益於公私,理宜循於通變。
但以干戈未息,帑藏猶虛。
卜式獻助軍之誠,宏羊興富國之算。
靜言立法,諒在便人。
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請改錢,以一當十,別為新鑄,不廢舊錢。
冀實三官之資,用收十倍之利。
所謂於人不擾,從古有經。
宜聽於諸監別鑄一當十錢,文曰開元通寶。
其開元通寶者依舊行用。
所請采鑄捉搦處置,即條件聞奏。」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
「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請改錢,以一當十,別為新鑄,不廢舊錢,
冀實三官之資,用收十倍之利,所謂於人不擾,從古有經。」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記載:
「(乾元元年)秋,七月丙戌,
初鑄當十大錢,文曰乾元重寶。
從御使中丞第五琦之謀也。」
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
御史中丞第五琦又建議發行虛價大錢,
鑄重輪乾元重寶,一枚重寶相當於開元錢五十,
結果造成民間爭相盜鑄,幣值大貶。
唐 肅宗 乾元重寶
【09古幣】 唐 肅宗 乾元重寶 楷書 小平
會昌開元
唐武宗會昌五年,
鑄行背記鑄地名的開元通寶,
稱為「會昌開元」,
背文計23種,有「昌、京、洛、益、藍、襄、荊、越、宣、洪、潭、兗、
潤、鄂、平、梓、興、梁、廣、福、桂、丹、永」。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
唐玄宗後期發生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
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這場大亂起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至肅宗廣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後九年。
======================================
五代十國的錢幣
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推翻了唐王朝,
但是起義軍的勝利果實被封建官吏、地方軍閥豪強瓜分了,
中國又處於一個分裂和動蕩的時期。
中國歷史上在唐、宋之間有一個時期,
即從西元907年 - 西元979年,歷時72年,
當時中國北方出現了五個小朝遷,
其中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史稱五代;
其間各地方出現了一些小地方政權,南邊出現的十個小國,
前蜀、吳越、南漢、吳、閩、後圖、南唐、北漢、南平、楚,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的錢幣特點有三:
一、
五代十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紛紛鑄錢,以廣財用。
更有甚者,有的割據政權為達到增強本身實力的目的,
竟用低級金屬諸如鐵、鉛、錫等鑄錢,
這些惡錢流通區域小,且帶有地方性質特點。
二、
流通錢幣中,平錢少見,而大錢盛行,
在唐代流通錢幣中除乾封、乾元年間一度鑄行大錢外,其他皆為平錢,
時至五代十國時期,幣制發生變動,當十錢已經成為主要錢幣,
甚至當百、當千、當萬也時有出現。
三、
始創於南唐的對錢如「唐國通寶」和「開元通寶」
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貨幣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
周元通寶
後周世宗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又叫郭榮ㄝ
郭威滅了後漢,自己當上了皇帝,
並且決定由養子柴榮為皇帝繼承人。
「周元通寶」始鑄于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西元955年),
是五代時期鑄行最多、質量最好的銅錢。
當時銅材緊缺,周世宗便下令毀佛鑄錢,
但遭到佛教徒和滿朝大臣的反對。
周世宗柴榮對之以典故「捨身飼虎」:
「佛祖説以身世為輕,以利和為急,
使其真身尚在,敬利於世,猶欲割截,豈有所惜哉!」
意思是説,佛是造福眾生的,假如他活者,為了救人,
他的真身都可毀去,又為何捨不得銅像呢?
周元通寶形制仿造唐代的開元通寶錢,
製作較精良,錢文整肅端莊,
一般的錢直徑為2.5 - 2.9公分,
周元通寶的特徵是「元」字較扁,「寶」字較小,輪廓稍寬。
五代十國 後周 周元通寶
【09古幣】 五代十國 後周 世宗 周元通寶 楷書 小平
唐國通寶
十國之中以南唐的領土最為廣闊,物産最為豐富,
人口也最多,文明也最為昌盛,
而南唐也是十國中鑄錢最多的一國,
李璟造「保大元寶」錢,
中興二年鑄「永通泉貨」當十錢,
此外還鑄有「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等。
唐國通寶鑄造于李璟交泰元年,
李璟繼承了他父親李昪,
他發動了對閩國的戰爭,還討伐過湖南的楚國,
國力也漸漸衰弱,
南唐經過與後周的較量,屢戰屢敗,
向後周屈服,還廢了帝號,
唐國通寶是在在南唐戰敗改為後周顯得年號之後鑄的。
唐國通寶版本極多,
錢文書體就有篆、楷、隸三種,
篆書以初鑄時的當二錢製作最為精美,但所見不多,
其中以大字、細緣小平錢最少見,
篆書「國」字呈方形的稱為「方國」,
有一種方國的「唐」字篆法獨特,筆法秀麗,與普通品迥異,
是唐國通寶錢中的佼佼者,也不多見。
「對錢」最早出現于五代十國的南唐,
宋代最流行,元以後絕跡,
從北宋天聖元年開始,直到南宋淳熙七年停鑄,
鑄行長達150多年,共出現過十幾種對錢。
南唐時的對錢有:
「開元通寶」篆、隸成對,
「唐國通寶」篆、楷、隸成對,
「永通泉貨」篆、隸成對等。
五代十國 南唐 唐國通寶
【09古幣】 五代十國 南唐 唐國通寶 篆書 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