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 五、中亞方孔錢幣

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五、中亞方孔錢幣

西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
西漢於烏壘城(輪台縣策達雅鄉)建立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與郡級相等,
對廣大西域地區行使了有有效的管理,
西元前51年(漢宣帝甘露三年),
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宣帝稱臣,
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宣告落幕,
伴隨著駐軍、屯田、商旅、使臣的往來,
漢代的五銖錢也大量的流入西域地區,
根據1977年新疆和田買力克阿瓦提遺址的考古工作,
在一個窖藏出土了四萬五千克的五銖錢,
可見流入西域的五銖錢數量之多。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強盛的王朝,
先後在西域地區設立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
在中亞地區設立了若干個羈糜都護府,
並派有大量的駐軍和屯田,
此時有大量的中原地區和中亞地區的人員流動,
使得開元通寶在西域地區被廣泛使用,
可由歷代考古發現的大量出土錢幣可以證明。

中亞方孔銅錢是於西元3世紀至10世紀間,
在中亞地區所鑄造的貨幣,
錢幣的材質採用銅質,
採用「胡文」或「漢文、胡文並用」作為錢文,
以圓形方孔的樣式來鑄造。

中亞地區的方孔圓錢主要受兩種中國銅錢的影響,
即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開元通寶」,
體現了東西兩大貨幣體系相互融合的特點。

常見的中亞方孔錢幣有:
一、龜茲錢幣
二、粟特錢幣
三、突騎施錢幣
四、回鶻錢幣
五、高昌吉利錢

【歷史典故】   -   017、西漢絲綢之路的開創及西域風情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九、西漢西域的地理位置圖

======================================

龜茲錢幣

龜茲是位於塔里木盆地,新疆庫車綠洲為中心,
是絲綢之路上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一個重要國家,
在其存在期間,最早記載於漢朝,後被唐朝吞併,
大約從西元3、4世紀起,
龜茲王國開始製造中國風格的方孔錢,
一般認為鑄於西元265年至589年間,
其靈感來自於東漢時代,縮小並貶值的五銖錢,
1986年在新疆發掘數量最多,共計1萬餘枚。

龜茲國鑄造發行的銅錢有5種,
其中有四種沒有錢文,
這些硬幣的特點通常是體積小、形狀薄,
有一種帶有錢文,稱為「漢龜二體五銖錢」。

「漢龜二體五銖錢」是以「五銖錢」為原型,
以紅銅為主,也有黃銅製,
圓形方孔,澆鑄,廣串,薄肉,
皆有內外廓和狹緣,
龜茲文和漢文合璧,
龜茲文源於梵文,隨佛教東漸而來。

「漢龜二體五銖錢」分為三種不同的版式,
1、錢幣正面鑄有尚未破譯的龜茲文,光背,無漢文。
2、錢幣正面鑄有尚未破譯的龜茲文和漢文「五銖」,光背。
3、錢幣正面鑄有尚未破譯的龜茲文錢幣背面鑄有漢文「五銖」
數量多,為雙範合鑄。

龜茲 小五銖錢

【09古幣】   龜茲國無紋小五銖錢

======================================

粟特錢幣

粟特人為中亞古代民族,
原本生活在阿姆河、錫爾河所夾的狹長地區
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
屬於商業民族,
粟特商人常常往來於亞歐大陸各國進行通商,
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
同時也將粟特的文化帶到了亞洲大陸內部,
是波斯文明和中亞、東亞文明交流的橋樑。

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
粟特人以原籍國名為姓,
有安氏、石氏、康氏、曹氏、羅氏、何氏、米氏、賀氏、史氏共九姓,
西域河中的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
統稱「昭武九姓」,亦稱「九姓胡」,
進入中土又以西北首府涼州作為首站據點,
歸化中土者後代大多數以武威郡、敦煌郡,
以及洛陽和長安作為自己的郡望。

粟特語是東伊朗語的分支,
粟特語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語言,
在6世紀後半,也成為突厥的官方語言,
粟特字母,是粟特文化的最重要的成就,
粟特文是根據波斯安息王朝的文字的基礎上,
結合粟特語的發音特點創造,
一共有19個音節字母,通稱粟特文。

粟特銅幣鑄行於西元6-8世紀中葉,
西元6世紀以前均為圓形無孔錢幣,
粟特銅幣分為3型:

1、漢粟二體錢:
正面為漢文「開元通寶」,
背面為粟特文的族徽或素背。

2、漢粟二體錢:
正面漢文「開元通寶」,僅保留「元」一字,
其餘為粟特文。

3、粟特文錢:
正面為粟特王徽、族標,
背面為粟特文的王名、稱號,
這種錢幣數量最多,
學者以不同的粟特文和徽記分辨,
屬於那位國王所鑄造。

唐 康國 粟特錢

【09古幣】   唐 康國 粟特錢

======================================

突騎施錢幣

突騎施是中國唐代時期一邊遠部落,
屬於西突厥,
是烏孫後裔,
突騎施散居伊犁河流域,
唐朝在中亞廣設羈縻都督府州,
於突騎施部落設置過嗢鹿州和潔山兩個都督府。

突厥前汗國並無錢幣,
一直到突騎施時期才開始鑄幣,
突騎施汗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
又處於絲綢之路的中段,
因此突騎施汗有自己製造的銅錢,
唐代銅幣大量銅幣流入西域,
因為突騎施汗國自始至終是唐朝的屬國,
導致突騎施汗國對唐代銅幣的仿鑄,
突騎施錢完全依照「開元通寶」,
採用澆鑄法製造圓形方孔錢。

突騎施錢鑄行於7世紀末至8世紀上半葉,
早期製作的突騎施錢,
甚至大小和重量也與開元通寶相同,
晚期因社會混亂和經濟衰退,
才有輕小的異版錢出現。

蘇祿可汗(西元717年)錢幣,
正面粟特文「天可汗突騎施之錢」,
背面是契丹彎弓的圖案,或背光,
西元6世紀初,突厥汗國崛起,
突厥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粟特文。

唐 天可汗 突騎施錢

【09古幣】   唐 天可汗 突騎施錢

======================================

回鶻錢幣

回鶻最初在漠北興起,
西元840年遭黠戛斯人所破開始西遷,
西遷的回鶻人,以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汗國,
稱為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

西州在唐代西域地區是東西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地區,
深受漢地貨幣文化影響,當地的市價以銅錢來計算,
唐代開元通寶銅錢具有在西域地區流通,充當國際貨幣的功能,
粟特與突騎施的錢幣仿開元通寶的發行與流通,
形制與唐錢形制上的劃一性,
在說明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巨大影響的同時,
也證明了市場、貿易和交易在其中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西元6世紀初,突厥汗國崛起,
突厥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粟特文,
回鶻人為了拼寫自己語言,
而在粟特字母的基礎上創製的文字,
主要通行於西元8至15世紀之間,
回鶻字母最初被用於拼寫突厥語。

目前所知的回鶻銅幣主要有三類:

1、胡漢雙語錢
錢面漢文順序在解讀上有「日光月金」或「日月光金」,
背面是一圈胡文,
一般認為是古突厥文的草體,
鑄幣者始於保義可汗(西元821年卒)。

2、雙面回鶻文錢
面文一般譯意為「闕·毗伽·卜古·回鶻天可汗」,
背文為「奉王命頒行」。

3、單面回鶻文錢
面文一般譯意為「奉亦都護之聖命准予通行」,
無背文。

鑄幣者有西州回鶻可汗或亦都護之說,
大抵上回鶻鑄幣時間最晚不遲於10世紀中葉,
最早在9世紀初。

唐 日月光金 回鶻文錢

【09古幣】   唐 日月光金 回鶻文錢

======================================

高昌吉利錢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市區東南大約40公里處,
高昌是西漢西域交通樞紐,最早屬於車師國,
西漢宣帝時,開始在高昌一帶屯田,
漢元帝時興建軍事壁壘,
以「地勢高敞,人庶昌盛」而稱之,
「高昌壁」或「高昌壘」,是高昌得名之始。

至公元五世紀開始出現多個獨立王國,
分別是匈奴人建立的高昌北涼,
漢族人建立的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唐貞觀二年(西元628年),高僧玄奘曾途經高昌,
唐貞觀十三年(西元640年),設高昌縣,
西元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高昌國,建立高昌回鶻,
元朝被併入察合台汗國。

高昌吉利錢正面為隸書旋讀「高昌吉利」四字錢文,
多出土於新疆吐魯番及周邊地區,
一般認為是麴氏高昌鑄造發行,
「高昌」二字便被認為是西域史上的國名或地名「高昌」,
推測「吉利」是突厥語ilik或ilig,
漢語譯為「王」,
推測「高昌吉利」就是「高昌王」的意思。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