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 三、漢三國二晉南北朝隋時期的錢幣

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三、漢三國二晉南北朝隋時期的錢幣

漢朝早期的錢幣

自漢朝建國後,一直沿用秦代的半兩錢,
因受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原故,
國困民窮,物資缺乏,
前朝遺留下來的「半兩錢」較重難用,
所以決定重新鑄造貨幣,
所鑄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
稱為「榆莢半兩」。

漢文帝時期隨著經濟逐漸好轉,
漢朝鑄造減重的半兩錢,
稱為「四銖半兩錢」。

西漢 四銖半兩錢

【09古幣】   西漢 四銖半兩錢

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
漢武帝推行幣制改革,
發行重量為三銖的「三銖錢」,
取代沿用已久的漢初「半兩錢」。

私鑄錢幣者為了獲取銅料,
常磨取銅錢的邊緣,再用磨下的銅屑鑄錢,
這種作法稱為「摩錢取鋊」,
因此發明了一種技術作法,
就是在錢幣上鑄有外郭和內郭,
如此可以防止磨邊取銅,
又可減輕流通時對錢幣上的文字磨損。

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
銅權測定,當時每斤的重量,在250克左右,
一兩約為 250 ÷ 16 = 15.625 克左右,
半兩約為 15.625 ÷ 2 = 7.8125 克左右,
漢文帝5年,規定半兩錢重4銖,
「銖」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
一銖為一兩的24分之1,
一銖約為15.625 ÷ 24  = 0.651 克左右,
三銖錢約為 15.625 ÷ 24 × 3 = 1.953 克左右。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下》記載:
「有司言三銖錢輕,
    輕錢易作奸詐,
    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三銖錢」是作為,從「半兩錢」到「五銖錢」之間的過渡品種,
是自「半兩錢」以來第一次的錢幣改革,
為以後推行的「五銖錢」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造幣工廠,
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
廢「半兩錢」,始造「五銖錢」,
標誌著「半兩錢」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由「五銖錢」取而代之。

【中國著名古錢幣】        三銖錢

西漢 三銖錢

【09古幣】   西漢 三銖錢

======================================

五銖錢  (漢武帝六次的幣制改革,歷時27年)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
五銖錢繼承了半兩的形制,
即圓形方孔、內外有郭,
標準的五銖的外郭兩面皆有,內郭僅有背面有,
漢朝制定五銖錢的尺寸和重量、金屬構成的標準,
五銖的得名源於其重量標準為五銖。

「銖」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
一銖為一兩的24分之1,
一銖約為15.625 ÷ 24  = 0.651 克左右,
五銖錢約為 15.625 ÷ 24 × 5 = 3.255 克左右。

錢文上有「小篆字體「五銖」二字,
初鑄於西漢 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
歷時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都有鑄造,
重量形制大小不一,
唐朝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廢止,
歷時七百多年,
五銖錢的跨度大、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漢武帝下令所有郡國都不許再鑄錢,
專門命令「上林苑」的三官負責鑄錢,
漢武帝下令將往日鑄造的錢幣全部作廢及銷毀,
不單禁止私人鑄幣,也禁止地方政府鑄幣,
把鑄幣權收回中央。

「上林三官」指的是設立於皇家園林,
上林苑的鍾官辨銅、和均輸,三種官職,
鍾官:負責掌管鑄錢事宜,
辨銅:負責辨別銅色,
均輸:負責管理銅鍚等鑄錢材料的運輸,
「上林三官」可以說是中央造幣廠。

隨著「上林苑」鑄造的錢多了以後,
就下令天下凡不是三官鑄造的錢幣不許使用,
各郡國以前鑄造的錢幣全都銷毀,
把熔得的銅上繳三官。

三官五銖的造工統一、精緻,
質量、成色也十分上乘,
一般人難以偽造,
中央政府發行了大量的三官五銖,
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
不需要再用私鑄錢來交易,杜絕了私鑄錢的市場,
解決了物價不穩、貨幣流通混亂等問題,
從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及使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

西漢 司馬遷《史記.平准書》記載:
「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
    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百姓鑄錢的事更少了,
私自鑄錢的費用超越所獲利益,
只剩下技術高超的工匠和大奸商才有能力盜鑄了。

三官五銖肯定了銅質錢幣的之形與重量,
並在防偽方面上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在往後七百多年中,各朝代基本上都沿用三官五銖的樣式和制度,
只是錢文年號方面有所不同,在重量及外型方面十分一致。

【古錢幣的常見問題】        什麼是中國流通時問最長的貨幣 - 五銖錢?

漢 五銖錢

【09古幣】   漢 五銖錢

======================================

王莽四次的幣制改革

【古錢幣的常見問題】        王莽瘋狂的「貨幣改革」,發行了那些錢幣?

王莽第一次幣制改革(西漢居攝二年,西元7年):

5000 錯刀(一刀平五千)
500  契刀(契刀五百)
50   大錢(大泉五十)
1    五銖錢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記載:
「(居攝二年)五月,更造貨:
    錯刀,一直五千;
    契刀,一直五百;
    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竝行。
    民多盜鑄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記載:
「王莽居攝,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
    於是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五十」。
    又造契刀、錯刀。
    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平五千」。
    與五銖錢凡四品,並行。」

在「五銖錢」的基礎上,
又加鑄了三種錢幣:

1、大錢(大泉五十)。
2、契刀(契刀五百)。
3、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新莽 大泉五十

【09古幣】   新莽 大泉五十

----------------------------------------------------------------

王莽第二次幣制改革:

50 大錢(大泉五十)
1  小錢(小泉直一)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記載:
「(王莽於始建國元年)乃更作小錢,
    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
    與前「大錢五十」者為二品,並行。
    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

同時五銖錢被廢。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記載: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
    又數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
    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
    莽患之,復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王莽繼位後,
認為「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
忌諱漢代統治者「劉」字是由「卯」、「金」、「刀」構成,
於是廢除了「契刀」、「金錯刀」和「五銖錢」,
保留了「大泉五十」,
並另外鑄行了與五銖錢同價值的「小泉直一」流通使用。

----------------------------------------------------------------

王莽第三次幣制改革:

五物(金、銀、龜、貝、銅)
六名(錢貨、金貨、銀貨、龜貨、貝貨、布貨)
二十八品不同質地、不同形態、不同單位的28種幣

布貨()的十布:

900 次布九百
800 第布八百
700 壯布七百
600 中布六百
500 差布五百
400 序布四百
300 幼布三百
200 么布二百
100 小布一百

錢貨()的六泉:

50  大泉五十
40  壯泉四十
30  中泉三十
20  幼泉二十
10  么泉一十
1   小泉直一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記載:
「莽以錢幣訖不行,復下書曰:
  「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
    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
    於是造寶貨五品,語在食貨志。
    百姓不從,但行小大錢二品而已。
    盜鑄錢者不可禁,迺重其法,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
    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
    公卿皆持以入宮殿門,欲以重而行之。」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記載:
「百姓憒亂,其貨不行。
    民私以五銖錢市買。
    莽患之,下詔:「敢非井田挾五銖錢者為惑衆,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於市道。
    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稱數。
    莽知民愁,迺但行小錢直一,與大錢五十,二品並行,龜貝布屬且寢。」

由於「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推行,導致幣制混亂,
改革政策朝令夕改,缺乏穩定性和可執行性,
導致百姓和官員無所適從,使得錢幣貶值,
民怨、飢荒、統治危機接踵而至。

----------------------------------------------------------------

王莽第四次幣制改革:

25 貨布
1  貨泉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記載:
「是歲(地皇元年),罷大小錢,更行貨布,
    長二寸五分,廣一寸,直貨錢二十五。
    貨錢徑一寸,重五銖,枚直一。
    兩品竝行。敢盜鑄錢及偏行布貨,伍人知不發舉,皆沒入為官奴婢。」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記載:
「後五歲,天鳳元年,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頗增減其賈直。
    而罷大小錢,改作貨布,長二寸五分,
    廣一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其圜好徑二分半,足枝長八分,間廣二分,
    其文右曰「貨」,左曰「布」,重二十五銖,直貨泉二十五。
    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
    又以大錢行乆,罷之,恐民挾不止,迺令民且獨行大錢,
    與新貨泉俱枚直一,並行盡六年,毋得復挾大錢矣。」

王莽發行了「貨布」和「貨泉」兩種貨幣,
「貨布」的價值等於二十五個「貨泉」,
「貨泉」的重量為五銖,幣值為一文。

新莽 貨布

【09古幣】   新莽 貨布

----------------------------------------------------------------

新莽 貨泉

【09古幣】   新莽 貨泉

======================================

三國 蜀漢 直百五銖

「直百五銖」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所鑄造的錢幣,
正面篆刻有「直百五銖」四字,陽文,
直讀
「直百」以隸書書寫,
「五銖」則以小篆書寫,
其中「直」當為「值」之通假字,
五銖則為漢朝貨幣,
故「直百五銖」即值一百個五銖錢。

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劉備破雒城,
遂進圍成都,後數十日劉璋乃開城出降。
成都破後,士兵紛紛丟下武器,競相至城中庫藏搶奪財物,
劉備憂慮軍中開支的問題,
劉巴乃與之說道:
「很簡單,只要鑄造直百錢,
使物價穩定,然後派遣官員去設立官方市場即可。」
劉備聽從劉巴的建議,
數月之後,府庫便又再次充實。

直百五銖的通常重量,大約在五銖的一至三倍上下,
但實際面額卻是五銖的百倍,如此大的增長差異,
使劉備蜀漢政權產生貨幣貶值,
並產生通貨膨脹的現象,
最終藉此得以括取百姓三十乃至四十倍的物資,用以充實軍中開支,
並且,直到蜀漢滅亡前後,
直百五銖的實際重量已下降至原本重量的二十分之一,
使貨幣進一步地貶值。

蜀漢和同一時期的孫吳皆施行該種鑄造大值貨幣的行為,
造成貨幣貶值及通貨膨脹的現象在國內發生;
而魏國雖然造幣工藝粗糙,但錢幣重量穩定,
魏國地區經濟較穩定,
出土之直百五銖按年代逐漸減輕,
證明蜀漢當時的經濟政治形勢與惡化趨勢。

三國 蜀漢 五銖

【09古幣】   三國 蜀漢 直百五銖

======================================

北朝 北魏 太和五銖錢

太和五銖是北魏建國百年後的「第一錢」,
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太和19年(公元495)鑄造,
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16國,
太和五銖當時發行量有限,
所以傳世及出土數量少。

太和五銖和五銖錢是一樣形制,
上下各加了一個漢字太和。
一般直徑在25毫米左右,
重3.4克左右。

《魏書.食貨志》記載:
「(太和)十九年冶鑄粗備,
    文曰太和五銖,
    詔京師及諸州鎮皆通行之,
    內外百官祿皆准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
    在所遣錢工,備爐冶,民有欲鑄,聽就鑄之,
    銅必精練,無所和雜。」

北魏孝文帝「民有欲鑄,聽就鑄之」而鑄錢,
政府鼓勵郡縣民眾自由設爐鑄錢,
只要不偷工減料,銅料符合要求,不摻假使劣,就可以鑄錢,
「太和五銖」實際上是有官有民共鑄的錢幣,
所以錢幣輕重版式大小多種多樣。

可惜北魏孝文帝的這次鑄行並不成功,
其原因一是:
「太和五銖」鑄行後,
只流通於京師(洛陽)一帶,
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
未能成為北朝的統一通用貨幣。
其原因二是:
私鑄盛行,劣質錢充斥,
造成物價不斷劇烈波動。

北朝 北魏 太和五銖

【09古幣】   北朝 北魏 太和五銖

======================================

南朝 梁 鐵五銖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
梁鐵五銖是梁武帝鑄造的鐵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推行貨幣改革,
為解決銅錢流通不足的問題,
於普通四年(西元523年)下令「盡罷銅錢,更鑄鐵錢。」
這是中國首次大量鑄造的鐵錢,
開創了政府主導的鐵錢流通體系,
為後世「鐵錢並行」政策提供先例,
是南朝貨幣體系的重要變革。

正面錢文篆書「五銖」順讀,
錢體厚大,兩面且帶有內外郭,
錢幣背面有「四出紋」是重要特徵。
梁鐵五銖分官鑄和私鑄兩種,
官鑄標準錢直徑達2.4公分,重量5公克,
官鑄的鐵錢錢徑大而且厚重,
私鑄錢則較為輕薄,
如今見到的梁鐵五銖多半都是私人鑄造,
有大中小三樣:
一般大樣錢徑2.3-2.5厘米,
中樣2-2.3厘米,
小樣徑不足2厘米,
由於多為私鑄,且鐵賤易得所致,故官私錢難辨。

鐵錢和銅錢相比,
鐵錢的缺陷如下,
成本低、品質差、顏值低、易生鏽,
由於鐵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
使鐵錢未能廣泛天然流通起來。

《隋書.食貨志》記載:
「至普通中,乃議盡罷銅錢,更鑄鐵錢。
    人以鐵賤易得,並皆私鑄。
    及大同已後,所在鐵錢,遂如丘山,物價騰貴。
    交易者以車載鐵樑不復計數,而唯論五幣。」

由於通貨膨脹,因此廢除這段硬幣,而無硬幣,導致通貨膨脹。
交易時甚至用車來拉錢,論貫來使用,
梁鐵五銖的使用,加劇了梁朝的通貨膨脹,
「人人厭苦,家家思亂。」
從而間接的導致了梁朝的滅亡。

======================================

隋 五銖

隋朝(公元581年 - 618年),
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長期分裂、混亂的時期,
承襲北周,南下滅陳,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中央政權統治,
隋文帝下令整頓貨幣,
發行「隋五銖」,
「隋五銖」有兩種,分兩個階段鑄行:
一、隋文帝開皇六年至仁壽四年(公元581-604年),
鑄造「開皇五銖」,又稱「置樣五銖」。
二、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
鑄造「五銖白錢」。

「置樣五銖」是為了統—幣制,
查禁私鑄劣錢,專門標準鑄造放置全國各地關口用於對比,
凡是攜帶銅錢過關入京師的人都要經過檢查,
只有合乎標準的錢才允許入關,
不合乎標準的錢則被沒收並集中銷毀為銅,改鑄新錢,
因此,大家稱此錢為「置樣五銖」。

《隋書,食貨志》記載:
「詔四面諸關,各付百錢為樣。
    從關外來,勘樣相似,然後得過。
    樣不同者,即壞以為銅,入官。」

隋五銖
錢文有「小篆」書體「五銖」二字,
筆畫精整,
「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
曲筆五版相對較少,
正面內廓右邊鑄有一豎線,
背面皆有廓,
正面背面的邊廓且較寬闊,
隋五銖的「五」字左邊多有一豎線,
旋轉過來看像一個「兇」字,
隋煬帝苛貪殘暴,不得民心,
人民發泄説此錢為兇錢。

「五銖白錢」此錢,
因幣材配有錫、鉛等其他金屬,
所以錢色發白,被稱為「白錢」,
其形制大小、輕重與開皇五銖相同。

隋 五銖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