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古錢幣
三銖錢
三銖是一種中國西漢的古代銅幣,
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停鑄於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錢文有「小篆」字體「三銖」二字,
銖字金旁從王,
背無輪廓,
三銖錢重3銖。
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
銅權測定,當時每斤的重量,在250克左右,
一兩約為 250 ÷ 16 = 15.625 克左右,
半兩約為 15.625 ÷ 2 = 7.8125 克左右,
漢文帝5年,規定半兩錢重4銖,
「銖」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
一銖為一兩的24分之1,
一銖約為15.625 ÷ 24 = 0.651 克左右,
三銖錢約為 15.625 ÷ 24 × 3 = 1.953 克左右。
西漢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載:
「令縣官銷半兩錢,
更鑄三銖錢,
文如其重。」
自漢朝建國後,一直沿用秦代的半兩錢,
因受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原故,
國困民窮,物資缺乏,
前朝遺留下來的「半兩錢」較重難用,
所以決定重新鑄造貨幣,
所鑄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
稱為「榆莢半兩」。
漢文帝時期隨著經濟逐漸好轉,
漢朝鑄造減重的半兩錢,
稱為「四銖半兩錢」。
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
漢武帝推行幣制改革,
發行重量為三銖的「三銖錢」,
取代沿用已久的漢初「半兩錢」。
私鑄錢幣者為了獲取銅料,
常磨取銅錢的邊緣,再用磨下的銅屑鑄錢,
這種作法稱為「摩錢取鋊」,
因此發明了一種技術作法,
就是在錢幣上鑄有外郭和內郭,
如此可以防止磨邊取銅,
又可減輕流通時對錢幣上的文字磨損。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下》記載:
「有司言三銖錢輕,
輕錢易作奸詐,
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三銖錢」是作為,從「半兩錢」到「五銖錢」之間的過渡品種,
是自「半兩錢」以來第一次的錢幣改革,
為以後推行的「五銖錢」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造幣工廠,
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
廢「半兩錢」,始造「五銖錢」,
標誌著「半兩錢」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由「五銖錢」取而代之。
【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 三、漢三國二晉南北朝隋時期的錢幣
======================================
西漢 三銖錢
【09古幣】 西漢 三銖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