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古錢幣】 五銖錢

中國歷代著名古錢幣

五銖錢

自漢朝建國後,一直沿用秦代的半兩錢,
因受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原故,
國困民窮,物資缺乏,
前朝遺留下來的「半兩錢」較重難用,
所以決定重新鑄造貨幣,
所鑄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
稱為「榆莢半兩」。

漢文帝時期隨著經濟逐漸好轉,
漢朝鑄造減重的半兩錢,
稱為「四銖半兩錢」。

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
漢武帝推行幣制改革,
發行重量為三銖的「三銖錢」,
取代沿用已久的漢初「半兩錢」。

私鑄錢幣者為了獲取銅料,
常磨取銅錢的邊緣,再用磨下的銅屑鑄錢,
這種作法稱為「摩錢取鋊」,
因此發明了一種技術作法,
就是在錢幣上鑄有外郭和內郭,
如此可以防止磨邊取銅,
又可減輕流通時對錢幣上的文字磨損。

東漢 班固《漢書·食貨志下》記載:
「有司言三銖錢輕,
輕錢易作奸詐,
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三銖錢」是作為,從「半兩錢」到「五銖錢」之間的過渡品種,
是自「半兩錢」以來第一次的錢幣改革,
為以後推行的「五銖錢」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造幣工廠,
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
廢「半兩錢」,始造「五銖錢」,
標誌著「半兩錢」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由「五銖錢」取而代之。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
五銖錢繼承了半兩的形制,
即圓形方孔、內外有郭,
標準的五銖的外郭兩面皆有,內郭僅有背面有,
漢朝制定五銖錢的尺寸和重量、金屬構成的標準,
五銖的得名源於其重量標準為五銖。

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
銅權測定,當時每斤的重量,在250克左右,
一兩約為 250 ÷ 16 = 15.625 克左右,
半兩約為 15.625 ÷ 2 = 7.8125 克左右,
漢文帝5年,規定半兩錢重4銖,
「銖」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
一銖為一兩的24分之1,
一銖約為15.625 ÷ 24  = 0.651 克左右,
五銖錢約為 15.625 ÷ 24 × 5 = 3.255 克左右。

錢文上有「小篆字體「五銖」二字,
初鑄於西漢 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
歷時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都有鑄造,
重量形制大小不一,
唐朝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廢止,
歷時七百多年,
五銖錢的跨度大、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漢武帝下令所有郡國都不許再鑄錢,
專門命令「上林苑」的三官負責鑄錢,
漢武帝下令將往日鑄造的錢幣全部作廢及銷毀,
不單禁止私人鑄幣,也禁止地方政府鑄幣,
把鑄幣權收回中央。

「上林三官」指的是設立於皇家園林,
上林苑的鍾官辨銅、和均輸,三種官職,
鍾官:負責掌管鑄錢事宜,
辨銅:負責辨別銅色,
均輸:負責管理銅鍚等鑄錢材料的運輸,
「上林三官」可以說是中央造幣廠。

隨著「上林苑」鑄造的錢多了以後,
就下令天下凡不是三官鑄造的錢幣不許使用,
各郡國以前鑄造的錢幣全都銷毀,
把熔得的銅上繳三官。

三官五銖的造工統一、精緻,
質量、成色也十分上乘,
一般人難以偽造,
中央政府發行了大量的三官五銖,
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
不需要再用私鑄錢來交易,杜絕了私鑄錢的市場,
解決了物價不穩、貨幣流通混亂等問題,
從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及使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

西漢 司馬遷《史記.平准書》記載:
「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
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百姓鑄錢的事更少了,
私自鑄錢的費用超越所獲利益,
只剩下技術高超的工匠和大奸商才有能力盜鑄了。

三官五銖肯定了銅質錢幣的之形與重量,
並在防偽方面上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在往後七百多年中,
各朝代基本上都沿用三官五銖的樣式和制度,
只是錢文年號方面有所不同,
在重量及外型方面十分一致。

【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   三、漢三國二晉南北朝隋時期的錢幣

【中國文字字體】      小篆

======================================

漢 五銖錢

【09古幣】   漢 五銖錢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