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常見問題
五、什麼是太和五銖?
太和五銖是北魏建國百年後的「第一錢」,
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太和19年(公元495)鑄造,
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16國,
太和五銖當時發行量有限,
所以傳世及出土數量少。
太和五銖和五銖錢是一樣形制,
上下各加了一個漢字太和。
一般直徑在25毫米左右,
重3.4克左右。
《魏書.食貨志》記載:
「(太和)十九年冶鑄粗備,
文曰太和五銖,
詔京師及諸州鎮皆通行之,
內外百官祿皆准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
在所遣錢工,備爐冶,民有欲鑄,聽就鑄之,
銅必精練,無所和雜。」
北魏孝文帝「民有欲鑄,聽就鑄之」而鑄錢,
政府鼓勵郡縣民眾自由設爐鑄錢,
只要不偷工減料,銅料符合要求,不摻假使劣,就可以鑄錢,
「太和五銖」實際上是有官有民共鑄的錢幣,
所以錢幣輕重版式大小多種多樣。
可惜北魏孝文帝的這次鑄行並不成功,
其原因一是:
“太和五銖”鑄行後,
只流通於京師(洛陽)一帶,
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
未能成為北朝的統一通用貨幣。
其原因二是:
私鑄盛行,劣質錢充斥,
造成物價不斷劇烈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