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代古蹟 YouTube影片
淡水 滬尾礮臺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名稱:Communicator 作者: Reed Mathis 來源:YouTube Audio Library 本視頻使用的音樂名稱:White Horse 作者:Yarin Primak 來自:Artlist 來源:Canva 提供音訊
======================================
節目內容:
淡水 滬尾礮臺
是一座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清代軍事遺址,
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巡撫劉銘傳所主導建造,
是為了防衛淡水港,
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
中法戰爭是光緒九年(1883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清朝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
是繼英法聯軍之役後清朝與法國的另一場大戰。
中法戰爭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期(陸戰):
為光緒九年(1883年12月)至光緒十年(1884年5月),
為中越聯軍(黑旗軍、清軍、阮軍)和法軍,
於越南北部山西地區(今河內直轄市下轄之山西市)的一場戰役。
二、中期(海戰及陸海交戰):
為光緒十年(1884年6月)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
初有北黎戰役、馬尾海戰,清軍慘敗,
繼而法軍轉戰台灣,攻擊基隆、淡水,
法軍攻臺灣不下,改為海上封鎖臺灣並佔領澎湖,
但在鎮海之戰被清軍擊退,
守備吳傑於威遠炮臺親自發炮,
擊中孤拔的座艦貝亞德號的艦首主桅,
指揮官孤拔被壓成重傷,
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病逝於澎湖。
三、後期(陸戰):
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至1885年6月):
馮子材、劉永福在是中越邊境的鎮南關,
成功伏擊法軍,取得大捷。
----------------------------------------------------------------
中期(基隆戰役、滬尾戰役)
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的戰役,
為基隆戰役、滬尾戰役,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發生後,
臺灣道劉璈負責進行布防,
光緒十年(1884年4月),法軍為了獲取煤礦攻占基隆,
引發第一次基隆之役,
然而臺灣守軍則成功擊退法軍進攻。
光緒十年(1884年10月),爆發第二次基隆戰役,
法軍除攻打基隆外,也派遣部分艦艇進攻滬尾,
為了保護滬尾,防止法國軍隊順著淡水河直進臺北,
清軍遂調動守軍實行「棄基保滬」的戰略,
並對滬尾一帶行設防準備。
滬尾戰役法軍為了進一步搶灘攻陷滬尾,
法軍艦隊決定從基隆抽調海軍陸戰隊,
以艦砲火力掩護進行強勢登陸,
戰爭爆發後,滬尾的舊砲臺群幾乎全被法軍摧毀,
光緒十年(1884年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
於沙崙海域發起搶灘登陸,開始向內陸挺進,
孫開華率領擢勝營及地方勇士,
在淡水領導清軍對抗法軍,
將妄圖登陸的敵軍擊敗。
光緒十年(1884年11月),
徵召擔任兵部郎中的林朝棟北上助戰,
於是林朝棟率領500鄉勇前往基隆參戰,
光緒十一年(1885年1月25日)。
法軍以1900名兵力進攻清軍的暖暖,雙方爆發第一次月眉山戰役,
光緒十一年(1885年1月30日),林朝棟率領鄉勇支援,
並於與督戰的福建福寧鎮曹志忠率軍夜襲,
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4日),法軍派出1280名兵力再度攻打暖暖,
雙方爆發第二次月眉山戰戰役,
這次法軍截斷清軍戰線,並一舉攻佔月眉山頂,
而以大砲轟炸林朝棟等營,
最後清軍潰敗,僅有林朝棟率領鄉勇穩住陣腳,
成功協助清軍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
而得勝的法軍因彈藥用完,
且因3月7日的大雨導致河水暴漲,因此未渡河攻入暖暖,
之後,兩軍持續對峙,
直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13日),法軍撤離。
清法戰爭結束後,台灣建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性以及其重要性,
因此決定強化臺灣海防建設,
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各個海口增建現代化砲臺以提高防禦能力。
並聘請德國技師鮑恩士負責監造西式砲臺,
並選定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和旗後等五個海口,
建造了總計十座新式砲臺,
安裝了來自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大砲,總計31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