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 014、止戈爲武(化干戈爲玉帛)

歷史典故

止戈爲武(化干戈爲玉帛)

【古玉的常見問題 】   一、什麼是玉?

【歷史典故】   -   009、十二章(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歷史典故】   -   006、君子佩玉(以玉比德、珩璜以節步)

======================================

中國古代對「武」字的解釋,
是很有意思的。

在商代甲骨文中,
「武」字是由「戈」與「止」組成,
「止」是腳趾頭的形象,表示行走,
「戈」則代表武器,
故「武」字本意為持戈前進,即出兵之意,
「止」後來假借為停止、制止的止。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戈部‧武》記載:
「武,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止戈爲武。』」

許慎用楚莊王的說話,
「止戈爲武」,來解釋「武」這個字,
意即武力,不是要使對方畏懼,使對方屈服,
止息紛爭,才是真正的武力,
那我們來看看楚莊王的解釋。

《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
「楚子曰,非爾所知也,
夫文,止戈為武
………………………..
夫武,
禁暴,戢兵,保大,定功,
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楚莊王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
說到「武」這個文字,
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
武功,是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
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大眾、豐富財物的。

因此止息紛爭的,是武力,
激起對立的,是不適當的武力,是暴力。

古龍晚期小說《多情環》,為《七種武器》之四,
古龍在書末說:
仇恨的本身,就是種武器,而且是最可怕的一種。
所以我說的第四種武器也不是多情環,而是仇恨。」

《聖經馬太福音五章9節》記載:
『製造和平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我們必須是製造和平的人,總是與別人和睦,
我們若是製造和平的人,就必稱為神的兒子。
反之,背叛者撒但是一切背叛的煽動者,
魔鬼的兒子製造麻煩,神的兒子卻是製造和平,
我們不該是爭的人,或製造麻煩的人。

《春秋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
「上天降災,
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

「玉帛相見」的玉帛指的是玉器和絲織品,
是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禮記・聘義》記載︰
「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

《尚書.益稷》記載:
「予欲觀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舜帝在和大禹討論說,我想用力治理好四方,
你幫助我,我想顯示古人衣服上的圖象,
用日、月、星辰、山、龍、雉,
六種紋樣,繪在上衣上
用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
黑青相間的「己」字花紋,繡在下裳上

十二章又稱「十二文章」,
「文」為紋樣,「章」為彰明,
代表中國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十二種花紋、圖案,
是帝王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
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所以「玉帛相見」就是以禮相待,
以溫和厚道,仁愛的美德相待,
製造和平與別人和睦,避免爭執,
在漢語中就是「化干戈爲玉帛」,
干戈:兵器,指戰爭或者爭鬥,
比喻使戰爭轉變爲和平、友好。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玉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十二章玉璧

徑15.85公分 孔徑6.61公分 厚0.7公分
明 西元1368-1644年
玉質,青白色,光潔溫潤,局部有裂紋及赭斑。
正圓形片狀有中孔,孔緣與器邊緣琢有窄邊。
玉璧一面淺浮雕龍、鳳、虎、麒麟四神獸,
另面淺浮雕象徵皇帝的十二章紋:
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明 十二章紋玉圭

寬4.7公分 高16.8公分 厚0.9公分
玉質,白色。長方板形,上端作尖山形,背面平坦,正面中央有凸脊。
正面淺浮雕十二章紋,
依次為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這是流傳二千多年,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背面淺琢兩隻向上騰起的龍紋,下有波濤紋,上有星辰紋。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