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華表 (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表)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華表

華表是中華民族一種古老的傳統建築形式,
華表作為巨大柱狀建築物,
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起源於上古的堯舜時期,
在古代的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
不單是古代帝王宮殿外的裝飾品,
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北京明清故宮「承天門」(今「天安門」)前後的漢白玉華表,
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每根漢白玉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和蹲態的瑞獸組成,
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0多噸。

華表柱頭上是圓型承露盤,盤上蹲一瑞獸,名字叫「犼」。
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
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
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
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
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早期的華表是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的一根木柱,
並「以木貫穿,柱頭四出」,名為「桓」,
用於識別和標誌道路,這是華表的雛形。

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被稱做「桓木」。

據史書記載,堯時即出現以橫木交於柱頭的「桓木」,
用於指示大路的方向。

《呂氏春秋》曰: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

晉 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記載:
「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華木也,以橫木柱頭,
    狀如花也,形如桔棒,大路交衢悉施焉。
    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

華表在上古時又名「表木」、 「謗木」,
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
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與諫言屬同一含義,
並無後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
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
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

《舊唐書.魏徵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古人用銅鏡來當作鏡子,
可以改正自己的外表,
用歷史來當作鏡子,
可以知道,興亡之道,
而用人當作鏡子,
則可以明白,對錯得失。

華表的原意是為了讓百姓可以把意見傳給統治者而設立,
最初的樣子是一根直立的木長桿,
上面有交叉狀的橫木或其他裝飾,
百姓可以在上頭留下諫言,
因此也稱為表木或誹謗木。

因為古時的「桓」與「華」音相近,
「桓木」、「表木」的稱謂就慢慢演變成了「華表」,
華表也隨之成為出現在交通路口或重要建築前的一種標誌了。

傳統華表的造型,
一般由底座、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
柱身多雕刻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底座的底方盤圓,象徵天圓地方。

在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出現,
在元 王振鵬《龍舟圖》中也可清楚見到,
在橋兩端左右共立四支高柱,中間為十字狀的交叉短木,
每個柱頭都立有一隻仙鶴,姿態各異。

隨著時代演進,木料被石材取代,
柱身的雕紋裝飾更為華麗繁複。

在清院本《漢宮春曉圖》中,
當進入最外層的宮牆時,其內外分別出現一對華表,
柱頭頂上有神獸,相傳能上達天聽,
柱身偏上方處有一雲紋橫板,
全柱雕飾盤龍紋樣,下方為蓮紋基座,
外則有石欄杆,欄杆四角柱上也各有一隻似獅神獸。

流傳至今最富盛名的當屬北京明清故宮天安門前後的兩對漢白玉華表,
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華表,
但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表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
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

立於廣場兩側的高聳直柱稱為「華表」,
與牌樓一樣,這也是中式傳統建築的特色之一,
當牌樓與華表兩者成組出現,
更彰顯了入口的氣勢。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華表和天下為公牌坊同為混凝土結構,
架構遵循傳統規範,
各細部造型元素均呼應主體建築與四周環境。

柱頭最上方的神獸,與前方的大銅獅系出同門,
且左右相對有公母之別,
圓形柱身,上方雲版以波浪羽紋作底,再佈滿如意雲紋,
左右對稱像一對翅膀,柱身等距綴滿雲紋式樣,
下方基座為八角形,外圍以同為八角形的欄杆為界,
整體造型與色彩簡潔典雅。

--------------------------------------------------------------

YouTube 影片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