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三、紅山文化珍品玉器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古玉文化」最著名的有:
1、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新樂文化、。
2、黃河流域: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河姆渡文化。
3、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灘文化、
崧澤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
4、東南沿海:廣東曲江縣的石峽文化、台灣卑南文化。
其中新石器時期古玉文化以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代表。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七、文化期古玉遺址
----------------------------------------------------------------
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
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
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期的一種文化形態,
分佈在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地區,
最早被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郊區的紅山附近而得名。
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已有規範,
受一定觀念所制約,
紅山文化玉器的用途主要是,
以玉器為葬,以玉器為祭,
是人們佩帶的裝飾品,
也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禮器。
紅山文化玉器的品種主要有三類:
第一是動物類:
有玉龍、玉豬龍、玉鳥、玉龜、玉蟬。
第二是佩帶裝飾類:
有斜口筒形器、勾雲形佩、帶齒動物面紋玉飾、
玉環、玉珠墜、棒形玉。
第三是禮器類:
有玉璧、玉璜、雙聯玉璧、三聯玉璧。
紅山文化玉器的材質主要是岫岩玉,
因大多作為佩戴用,
所以器物多有鑽孔,
孔洞上都有螺旋打磨痕跡,
對鑽時常留下對接誤差的台階痕跡。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紅山文化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1、紅山文化晚期 玉勾雲形佩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48件國寶 )
高14.2公分 寬19.1公分 最厚0.55公分
此件是已知的紅山勾雲形佩中,最具韻律感的一件極品,既大又美。
看似不對稱的輪廓,若以細繩懸掛,卻優雅地保持平衡。
全器以一個大單勾為中心,向四周旋繞出大大小小的旋勾,
外緣上點綴五組雙並連的尖牙,其一已傷缺。
器表隨形推磨出瓦溝紋,瓦溝的凸脊明顯,
甚至在重點處還加刻凹線,用以加強立體感。
此器外圍的小旋勾或小尖牙多帶著淺褐色;
推估未切割琢磨前,是一大塊黃綠玉,外圍被沁成一層淺褐色玉皮。
----------------------------------------------------------------
2、紅山文化晚期 玉豬龍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48件國寶 )
高7.8 寬5.65 厚2.1-2.6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淺黃綠玉,所雕琢的動物胚胎尺寸變大,造形成熟。
比例上,獸頭的一端變大,豎立著大耳,鼓眼的周圍還圍以弧線,
鼻樑上、鼻孔下都浮雕成密密的皺摺;
背上鑽孔供穿繫配戴,配戴時缺口約指向時鐘20或40分的位置。
考古學家多稱這類玉器為「豬龍」,但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描述虎的胚胎。
這件豬龍體型已較大,且從背後觀察,
看到一對大耳及較寬的頸部,這是成熟期豬龍的特徵。
----------------------------------------------------------------
3、紅山文化晚期 斜口筒形器
殘高13.4 最寬7.28 壁厚約0.6公分
斜口筒形器在遼西地區找不到源流,很可能是受到黃河、長江流域龜靈信仰的產物,
造形為烏龜的背甲與切去尾端的腹甲扣合的樣子,供宗教人物祭祀問卜所用。
在其短邊的內壁常有垂直鑽孔痕,是製作粗坯時所留。
此件以尚稱瑩潤的黃綠玉製作,較短一側內壁上有垂直鑽鑿的螺旋痕。
較高的一側上緣有傷缺。
----------------------------------------------------------------
4、紅山文化晚期 斜口筒形器
通寬7.9公分 高12.3公分 壁厚0.7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淡黃綠色,有白綹,局部透明度甚大,似為岫岩玉。
體作橢圓形筒狀。兩端口徑不等,一端平齊,一端斜口,形若馬蹄。
斜口一端由兩面磨薄似刃,但已局部殘缺。
平齊的一端兩側各有一小圓孔,孔由單面鑽成。
----------------------------------------------------------------
5、紅山文化晚期 帶齒動物面紋玉飾
高6.9 寬19.1 厚0.2-0.35公分
根據牛河梁遺址出土玉器可知,院藏這件玉飾的原形應該上方還有一窄條,
中央有穿孔,左右下方應各有連結凸樑與併齒的玉片,
不知在何時何故被切割成現有的模樣。
----------------------------------------------------------------
6、紅山文化晚期 玉帶齒動物面紋飾片
長13.3公分 寬5.6公分 厚0.6公分
----------------------------------------------------------------
7、紅山文化晚期 玉帶齒動物面紋飾片
長8.1公分 寬6.0公分 厚0.6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局部白沁。
琢一揉合飛鳥與雲朵的抽象玉飾。
以中央彎勾為中心,大致對稱地向周圍延伸圓鈍彎勾,
器表隨形推磨淺淺的瓦溝紋,邊緣磨薄;
上方鑽兩個可穿繫繩索的圓孔。
----------------------------------------------------------------
8、紅山文化晚期 玉三孔器
長7.3公分 寬2.7公分 厚0.7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據考證此為「梳背」,
下方一排小孔用以連接木或骨的梳齒,插於頭頂或髪髻上。
牛河梁出土兩件,兩端分琢人頭、豬頭。
天津博物館藏一件與院藏此件很相似,兩側只有光素的三角形凸角。
----------------------------------------------------------------
9、紅山文化晚期 玉臂飾
長8.0公分 寬7.5公分 厚0.4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幾乎全沁為牙黃或淺棕色。
雕作圓弧寬片形,兩側邊彎曲弧度曾經仔細設計,適合覆蓋于成人手臂。
凹面光素,拱面雕琢三圈相套的「U」形凸弦紋,中央再琢一道直條凸弦紋。
兩端寬窄不一,窄端平直,略有傷殘,兩角各鑽一小孔。
寬端作淺淺的「W」形,沒有鑽孔。
牛河梁紅山文化墓葬、大甸子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
各出土一件相似玉器,稱為「玉臂飾」。
初步推測它們可能是綁在手臂上,讓老鷹站在上面抓握用的。
----------------------------------------------------------------
10、紅山文化晚期 玉鷹杖
長17.0公分 寬4.0公分 厚0.8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鷹杖,是招降鷹鳥神靈的法器。
在整個華東沿海地區都盛行鳥生神話,但自北至南信奉的神玄之鳥造形不同。
遼河流域先民主要信奉鷹鳥,
這件鷹杖的鷹頭已抽象化,只以彎勾象徵鷹鳥壯碩的勾喙。
全器深沁為乳白,腦後裝飾或象徵冠羽。曾斷為二,已修補。
----------------------------------------------------------------
11、紅山文化晚期 玉鷹杖
長23.4公分 寬4.0公分 厚0.8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鷹杖,是招降鷹鳥神靈的法器。
在整個華東沿海地區都盛行鳥生神話,但自北至南信奉的神玄之鳥造形不同。
遼河流域先民主要信奉鷹鳥,這件鷹頭已抽象化,只以彎勾象徵鷹鳥壯碩的勾喙。
這件玉鷹杖保持原來的青綠色。
----------------------------------------------------------------
12、紅山文化晚期 玉鷹丈首
長9.7公分 寬3.6公分 厚0.8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鷹杖,流行於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晚期。
有的玉鷹杖鳥頭部分雕琢寫實,有的則簡化,僅以彎勾象徵鷹鳥壯碩的勾喙。
此件為玉鷹杖的上半截,紋飾簡化,下端原插嵌於長杆上,是招降鷹鳥神靈的法器。
----------------------------------------------------------------
13、紅山文化晚期 白石鷹杖首
寬5.1公分 高9.8公分 最厚2.9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白石雕刻的鷹頭,頭頂一雙「耳羽」,下方削薄成三角錐形石棒,可嵌入木杆內。
從近年半拉山紅山墓葬出土類似石獸頭可知,它可能是一件石鉞的柄端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