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二、良渚文化晚期玉器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古玉文化」最著名的有:
1、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新樂文化、。
2、黃河流域: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河姆渡文化。
3、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灘文化、
崧澤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
4、東南沿海:廣東曲江縣的石峽文化、台灣卑南文化。
其中新石器時期古玉文化以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代表。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七、文化期古玉遺址
----------------------------------------------------------------
發展約千年的良渚文化可分早晚二期,
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300年至4500年期間,
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500年至4000年期間,
其間最大的改變就是原本套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玉方鐲,
突然蛻變成高方、厚重、孔小、紋簡,無法套戴于腕的玉器。
看不出這種方柱形玉器與圓而有中孔的玉璧,有任何組配關係,
雖然但從出土、流散、傳世品可統計,
一些與天象有關的符號(如「鳥立祭壇」等),
只刻在圓璧與這種方柱形玉器上。
強烈顯示後者就是「玉琮」,
二者應是成組祭祀天地的禮器。
良渚文化早期盛行「動物精靈崇拜」信仰,
突然在良渚晚期出現「天體崇拜」的信仰。
此一改變很可能是黃河上中游的本土宗教信仰,
經由「上層交流網」向長江下游傳播的影響。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良渚文化晚期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1、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
2、良渚文化晚期 玉鉞
最長21.9、寬8.35-12.44、最厚0.6、徑約1.54-1.3公分
深淺雜然的草綠至墨綠色,局部帶有蛛網般的白沁。
邊緣磨薄處,透明度較大。器身較扁薄狹長,
圓弧刃兩側端略翹起,刃線厚薄不勻,無使用痕。
孔由兩面對鑽,一面器表有大塊凹陷,凹陷內及側邊留有線切割痕。
器身中部曾斷為二截,已修補。
----------------------------------------------------------------
3、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上寬6.6公分 下寬6.3公分 高15.8公分 孔徑5.55公分
短橫稜雕方轉的回紋以示鼻頭。
可能在明晚期至清代被染成深褐色,清宮配製銅膽木座,用作花插。
----------------------------------------------------------------
4、良渚文化晚期 玉璧
徑21.0公分 孔徑4.37公分 厚約1.5公分
璧面較大,雖非正圓,尚稱規整,厚薄尚勻,孔由二面對鑽,孔壁微帶淺旋痕。
清宮中將之嵌於圓形木框當作器座,名為「嵌石木座」
----------------------------------------------------------------
5、良渚文化晚期 玉璧
外徑23-23.2公分 孔徑4.1-4.5公分 厚1.3公分
璧面較大,雖非正圓,尚稱規整,厚薄尚勻,
器表拋光甚平整,僅一面留有一片淺凹陷。
孔由二面對鑽,兩面器表的孔徑均為4.7公分,
鑽鑿時管狀工具耗損快,致使在孔壁中段結合處,孔徑只有4.12公分。
鑽鑿結合處留有崩截面,孔壁雖經磨光,但還留有淺旋痕。
厚約1.2-1.3公分的圓周磨作內凹狀,磨痕與圓周同向。
----------------------------------------------------------------
6、良渚文化晚期 玉冠狀器
高6.47 寬11.3 厚0.64公分
並不知道它的功能。曾懷疑它們是神偶的玉冠而稱作「冠狀器」。
後來在周家浜發掘所得的冠狀器下方還連接著有機質製作的梳齒,
才知道冠狀器就是梳背。最初期的冠狀器的造形,
頗像一雙「神玄之鳥」夾著象徵「上通天界」的「尖錐形符號」。
河姆渡文化陶盆上刻繪神祖所戴的「“介” 字形冠」應是冠狀器造形的源頭。
具通天涵義的冠狀器藉梳齒固定於宗教人物頭頂,象徵戴者具有通天法力。
可能製作者已經逐漸淡忘「介」形部位「小尖」與下端「小孔」神聖的象徵意義,
到了良渚晚期,所以出現這樣製作草率的作品,
下緣的扁榫上也不鑽鑿小孔了,但留著隱隱的平行磨痕。
----------------------------------------------------------------
7、良渚文化晚期 鳥立高柱形玉飾
高2.7公分 鳥長1.47公分 柱寬0.68公分 柱厚0.4公分
器形小巧別緻,雕作小鳥站立在高柱上,
柱的下端有榫頭,均鑽小孔,應是可插嵌於它物上方。
良渚文化晚期常在大玉璧、高玉琮上刻畫「鳥-高柱-祭壇」符號,
用作通神的密碼。
本件就是將常見的符號上半截,以美玉雕琢出的實體。
浙江桐鄉新地里曾出土一件風格相似的玉鳥,鳥足位置鑽有小穿。
有學者釋這樣特殊造形「鳥-高柱」的玉器,是良渚晚、末期玉器形紋風格的突變。
----------------------------------------------------------------
8、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高16.2 上寬7.6 下寬6.9 上孔徑5.73 下孔徑5.5 壁厚約1.1公分
琢作略帶上大下小的方柱體,內有上下直穿的大圓孔。
外壁雕五節小眼面紋。
----------------------------------------------------------------
9、良渚文化晚期 玉鉞
橫長8.9-9.7公分 縱長11.2公分 厚(中厚)0.9公分 孔徑2.5公分
稍不對稱梯形,中型,器體中略厚,表面拋磨光滑;
平頂,頂緣磨飾整齊;器兩側斜下,弧刃,有刃線,中鋒(兩面刃);
一孔,兩面對鑽,孔壁中間有交會凸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