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一、良渚文化早期玉器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古玉文化」最著名的有:
1、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新樂文化、。
2、黃河流域: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河姆渡文化。
3、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灘文化、
崧澤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
4、東南沿海:廣東曲江縣的石峽文化、台灣卑南文化。
其中新石器時期古玉文化以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代表。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七、文化期古玉遺址
----------------------------------------------------------------
發展約千年的良渚文化可分早晚二期,
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300年至4500年期間,
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500年至4000年期間,
其間最大的改變就是原本套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玉方鐲,
突然蛻變成高方、厚重、孔小、紋簡,無法套戴于腕的玉器。
一些與天象有關的符號(如「鳥立祭壇」等),
只刻在圓璧與這種方柱形玉器上。
強烈顯示後者就是「玉琮」,
二者應是成組祭祀天地的禮器。
良渚文化早期,華東地區主要流行「動物精靈崇拜」的信仰,
而不是「天體崇拜」的信仰。
巫師穿戴各式雕琢動物紋飾的玉器,
期盼神靈動物的法力助人通神。
玉鐲外圍浮雕四個或四組「面紋」,令圓鐲逐漸趨向方鐲。
但此時還用以套戴於巫覡手腕上,
尚不具有祭祀地祇的功能,所以不該稱之為「琮」。
直到良渚晚期,或經由「上層交流網」,
從黃河上中游獲悉「天體崇拜」的信仰,
良渚文化的方鐲才突然發展成高、方、重,
孔小,無法套戴於臂腕的玉琮。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良渚文化早期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1、良渚文化早期 玉璧
外徑14.5公分 孔徑4.5公分 最厚1.7公分
良渚文化早期,西元前3200-2600年
原為斑雜結構的閃玉,可能曾入土受沁,又經盤摩,或曾染色,
目前一面尚為土黃色,另一面為深淺交雜的褐紅色。
面積中等但較為厚重,圓周不正、厚薄不勻,中孔兩面對鑽,孔壁微帶淺旋痕。
----------------------------------------------------------------
2、良渚文化早期 玉鉞
最長14.74,寬9.54-11.6,最厚0.9,孔徑約1.86公分
此鉞曾作拉曼光譜測試,確知為閃玉。
全沁為白色,大片褐黃色夾灰黑條班。
由器身比例與玉質沁色分析,應屬太湖以南良渚遺址群統治階層所使用的玉鉞。
製作規整,微弧刃線琢磨薄勻而無使用痕。
孔由兩面對鑽而成,孔壁上旋痕淺。
柄端亦由兩面對切,留有鋸切工序最後的崩截痕。
如近柄端的器表,自穿孔向兩個轉角有斜向的,似用尖器刻意刮磨的搓痕,
由於搓痕未達孔邊,故非安柄時綑綁的繩子留下的摩擦痕跡。
----------------------------------------------------------------
3、良渚文化早期 玉弧刃刀
寬15.5 高8.1 最厚0.55 孔徑約1.03公分
良渚文化弧刃刀多為石質,良渚早期多為圓弧刃,良渚晚期刃線多作「V」形。二、三十年前考古學家不詳其功能,通稱為「耘田器」。
本院藏這件弧刃刀已深沁為乳白色,曾經拉曼光譜測試,確知質地為閃玉。
它的正上方中央琢有似冠狀器的凸起,全器就是戴有「『介』字形冠」的弧刃刀,
應是高級貴族擁有的,由實用的工具轉化而成的玉禮器。
兩面器表都留有線切割痕,又斷裂成四、五塊,經拼湊接補始稱完整。
這件玉刀入藏本院時,尚無可對比的考古實例,曾引發社會愛玉族的質疑。
2004年冬,浙江桐鄉姚家山出土了帶「介」字形冠的玉弧刃刀,
證明本院這件玉弧刃刀非常希有珍貴。
----------------------------------------------------------------
4、良渚文化早期 玉璜
長4.0公分 中段高2.6公分 厚0.4公分
青綠玉,滿佈褐色沁班。正面圓厚稍凸,光素無紋。
背面平直,有四組隧孔。
----------------------------------------------------------------
5、良渚文化早期 琮式管
長1.0公分 寬1.0公分 高2.4公分
較淺而清亮的黃泛青色玉,局部沁為枯赭色。全器做方柱體。中有圓形穿。
琢兩節小眼面紋,紋飾凹凸明顯,分節的凹漕槽亦寬深。
雙長橫棱已連成一寬帶,上飾平形陰線弦紋。
單圈示眼,一兩端向上圓轉的卷雲紋,以示鼻頭鼻翼。
----------------------------------------------------------------
6、良渚文化早期 雕紋玉方鐲
寬8.24公分 高4.76公分 孔徑6.8公分
玉鐲外圍浮雕四個或四組「面紋」,令圓鐲逐漸趨向方鐲。
但此時還用以套戴於巫覡手腕上,尚不具有祭祀地祇的功能,所以不該稱之為「琮」。
此器在清宮中曾加配銅膽、木座,用作花插。
外壁可能曾經盤摩與染色,內壁仍保持原有的青綠色。
方柱體,仍保留淺圓弧器壁。
紋飾分上下二節,各琢雙圈加三角形眼角的小眼面紋,長橫稜上琢多條平行線。
短橫稜上琢回紋。
----------------------------------------------------------------
7、良渚文化早期 雕紋玉方鐲
上寬6.5公分 下寬6.35公分 高8.2公分 孔徑5.5公分
這件玉鐲為略呈一端稍大的方柱體,仍保留淺圓弧器壁。
外壁分為三節,交替雕小、大、小眼。
整體觀之,此器可能曾被改刀。
原本應有射口,第一節小眼面紋應有二道長橫稜。
不知何故,此器射口消失?
第一節的第一道長橫稜被切割,修整成目前微內帶內縮的短射口。
----------------------------------------------------------------
8、良渚文化早期 玉鉞瑁
通長6.4公分 通寬3.6公分 厚1.1公分
此為一對「玉鉞瑁」其中的一件,
「瑁」是套在玉鉞的木柄最上端的玉器。
良渚文化的「瑁」常取形自對折的「冠狀器」,
「冠狀器」是良渚貴族的玉梳背,其造形隱含「能通天的玄鳥」。
----------------------------------------------------------------
9、良渚文化早期 玉獸龍紋鐲
外徑最大8.6公分 孔徑6.0公分 厚1.0公分
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流行雕琢一類有短立耳、寬鼻頭,捲曲身軀,好似某種「獸的胚胎」造形的玉雕,
那或是古人相信胚胎最具成長、變化的能力,故以美玉雕琢佩戴。
到了良渚文化早期,又流行將數個「獸龍頭」等距離地浮雕在玉璜或玉鐲上,
元代以來金石學家稱雕飾「獸龍紋」的鐲子為「蚩尤環」。
----------------------------------------------------------------
10、良渚文化早期 獸面紋玉飾

長5.3公分 寬2.2公分 厚0.5公分
本件良渚文化獸面紋玉飾,或認為是「大眼面紋」意指「神靈動物面紋」,考古報告多稱之為「神獸紋」。
這類紋飾多以浮雕配合陰線,雕琢於良渚玉器上。
但如此例直接以大眼面紋作為一件玉器造形的,並不多見。
它可能是良渚文化冠狀器,流傳到明代晚期時被玉工改製了下緣,明代玉工不但將器表紋飾加刻深,
還在器的上、下窄邊,加刻明代仿古幾何紋飾,如「回紋」等。
----------------------------------------------------------------
11、良渚文化早期 玉獸面紋飾
上寬4.6公分 下寬3.8公分 高3.3公分
在《故宮玉器精選全集‧第一卷‧玉之靈‧I》稱此為大眼面紋玉飾,
全器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正中央上方有一小塊方凸。
對稱彎折令正面中央形成一直稜,淺浮雕大眼面紋。
背面光素內凹,對稱鑽鑿四組隧孔,可知應縫綴於織物上。已被染成深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