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四、紅山文化動物類玉器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古玉文化」最著名的有:
1、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新樂文化、。
2、黃河流域: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河姆渡文化。
3、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灘文化、
崧澤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
4、東南沿海:廣東曲江縣的石峽文化、台灣卑南文化。
其中新石器時期古玉文化以南方的「良渚文化」和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代表。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七、文化期古玉遺址
----------------------------------------------------------------
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
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
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期的一種文化形態,
分佈在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地區,
最早被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郊區的紅山附近而得名。
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已有規範,
受一定觀念所制約,
紅山文化玉器的用途主要是,
以玉器為葬,以玉器為祭,
是人們佩帶的裝飾品,
也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禮器。
紅山文化玉器的品種主要有三類:
第一是動物類:
有玉龍、玉豬龍、玉鳥、玉龜、玉蟬。
第二是佩帶裝飾類:
有斜口筒形器、勾雲形佩、帶齒動物面紋玉飾、
玉環、玉珠墜、棒形玉。
第三是禮器類:
有玉璧、玉璜、雙聯玉璧、三聯玉璧。
紅山文化玉器的材質主要是岫岩玉,
因大多作為佩戴用,
所以器物多有鑽孔,
孔洞上都有螺旋打磨痕跡,
對鑽時常留下對接誤差的台階痕跡。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紅山文化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一、龍形:
1、紅山文化晚期 玉龍形佩
長10.8公分 寬2.3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質地為晶粒粗大的淺褐色玉,有大片深褐斑。
所琢龍形佩有著尖翹的長鼻吻與飄逸的長鬣,水管般的體軀彎成字母「C」形。
對鑽的小孔在「C」形體軀中央,穿繩懸掛時,缺口向著正下方。
孔壁有旋痕,孔緣上方有繩索長期搓磨痕。
----------------------------------------------------------------
2、紅山文化晚期 玉龍形佩
高15.6公分 寬12.0公分 龍身粗3.5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000-3000年
玉質,多處沁為土黃至褐色。
有尖翹的長鼻吻與飄逸的長鬣,水管般的體軀彎成稍拉長的「C」形。
對鑽的小孔在「C」形體軀中央,孔徑一面較大、一面較小。
雖然這種造形的龍形玉尚未在紅山文化遺址中被發掘出土,
只在赤峰翁牛特旗徵集到二件,
但玉質、作工都很典型,故學界仍歸之為紅山文化。
----------------------------------------------------------------
二、豬龍形:
1、紅山文化晚期 玉豬龍
高7.8 寬5.65 厚2.1-2.6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淺黃綠玉,所雕琢的動物胚胎尺寸變大,造形成熟。
比例上,獸頭的一端變大,豎立著大耳,鼓眼的周圍還圍以弧線,
鼻樑上、鼻孔下都浮雕成密密的皺摺;
背上鑽孔供穿繫配戴,配戴時缺口約指向時鐘20或40分的位置。
考古學家多稱這類玉器為「豬龍」,但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描述虎的胚胎。
這件豬龍體型已較大,且從背後觀察,
看到一對大耳及較寬的頸部,這是成熟期豬龍的特徵。
----------------------------------------------------------------
2、紅山文化晚期 玉豬龍
長3.9公分 寬3.3公分 厚1.3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器形相似於興隆洼文化的耳飾玦,
但一端雕琢似哺乳動物的頭,有皺鼻、凸眼、立耳。
身軀光素彎曲似胚胎。考古學家多稱之為「豬龍」,
但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描述虎的胚胎。
這件小豬龍,不但器小,且從背後觀察,
頸後到尾端寬度一致,這是豬龍較早階段的特徵。
----------------------------------------------------------------
三、鳥形:
1、紅山文化晚期 鳥形玉佩
寬5.15公分 高5.1公分 最厚1.56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原應為淺黃綠玉,可能在明晚期至清代被染褐。
這是紅山文化最典型的鳥形佩,驟視之,會以為有紋的一面是鳥背,
經對比分析才確知,有紋的一面在描繪鳥立枝頭,雙爪並握的正面形象。
夾在雙翼中央,尾羽上方的兩塊淺方凸正是並握的雙爪。
鳥背上方的隧孔有旋痕,孔緣上方有長久帶掛後的磨蝕痕。
----------------------------------------------------------------
2、紅山文化晚期 鳥形玉佩
高5.7公分 寬8.4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淺黃綠玉,雕琢一棲息枝頭小鳥的正面形象。
全器不用瓦溝紋營造朦朧美感,而用清晰明快的陰線勾勒
翼、尾鳥羽、圓眼,及寬扁的大鳥喙。
光素鳥背鑽鑿隧孔,上方有拱橋。
----------------------------------------------------------------
3、紅山文化晚期 玉鳥形佩
寬6.4公分 高3.8公分 最厚0.7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3500-3000年
玉質,琢作一正面立鳥。
但形體較小,紋飾較簡略,鳥眼直接以圓孔代表。
可能製作於紅山文化末期時。
此鳥形佩在流傳後世時又被剖切,從背面剖切後的痕跡推測,原應有兩道垂直穿孔。
----------------------------------------------------------------
4、紅山文化晚期 玉鳥形佩
長6.5公分 寬7.4公分 厚1.4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琢作一棲息枝頭鳥兒的正面形象。
三角形的尖喙向下,一雙圓眼凝視上方。
等距平行的凸弦紋表現收併的雙翼,
因長期懸掛,隧孔的孔緣上方有長久戴掛後的磨蝕痕。
----------------------------------------------------------------
5、紅山文化晚期 玉鳥形佩
寬3.2公分 高5.6公分 厚1.1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琢一側面勾喙鳥,應屬鷹隼類猛禽。
頸部背面琢一可穿繫繩索的橫孔。
正反面各刻畫一好似人眼的棗核形大眼。
----------------------------------------------------------------
6、紅山文化晚期 玉鳥形佩
寬7.2公分 高5.7公分 厚1.2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琢一生動的魚鷹在湖面抓起一尾游魚,立刻要飛起之前的姿態。
鳥頸與魚身均刻畫網格紋,或象徵被漁網捕捉。
鳥眼也刻做棗核形人眼。
頸部有上下直穿。
----------------------------------------------------------------
7、紅山文化晚期 玉鳥形佩
寬7.2公分 高5.7公分 厚1.2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琢一生動的魚鷹在湖面抓起一尾游魚,立刻要飛起之前的姿態。
鳥頸與魚身均刻畫網格紋,或象徵被漁網捕捉。
鳥眼也刻做棗核形人眼。頸部有上下直穿。
----------------------------------------------------------------
四、人形:
1、紅山文化晚期 石人面紋佩
長4.1公分 寬3.1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石質,經拉曼光譜測試,其質為蛇紋石(Serpentine)。
雕作片狀人面,鼻、嘴處微拱,以二道陰線刻畫眼睛。頭頂左右二小凸角,可能代表獸耳。
背面有一常見於斜口筒形器短邊內壁的垂直鑽孔痕,暗示此器可能是斜口筒形器改製。
巴林右旗曾出土帶小獸耳的人面紋玉飾。
----------------------------------------------------------------
2、紅山文化晚期 玉人面紋佩
長3.8公分 寬3.1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沁白斑。
雕作片狀人面,正面以淺寬直槽表現若隱若現的眉、眼、嘴,背面平素。
上方對鑽一小穿。
----------------------------------------------------------------
3、紅山文化晚期 石人面紋佩
長3.1公分 寬2.6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石質,經拉曼光譜測試,其質為滑石(Talc)。
雕作片狀人面,正面淺浮雕五官,背面平素。
中央上方一小穿。左右輪廓上以不等距凹槽表現頭髮至人耳部位。
赤峰蘇達勒曾出土略相似石雕人面。
----------------------------------------------------------------
4、紅山文化晚期 玉人面紋佩
長6.1公分 寬4.7公分 厚0.7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雕一頗寫實的老者面孔。
淺磨出眼、鼻、嘴,及額頭上的皺紋。
背面光素微凹,鑽一隧孔以穿繩佩掛。
與紅山文化大致並存的趙寶溝文化遺址中出土相似的泥塑人面。
----------------------------------------------------------------
五、獸形:
1、紅山文化晚期 玉獸面紋佩
長6.8公分 寬5.1公分 厚1.3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局部受沁,正面多呈褐色。
淺浮雕長著小圓眼、大耳朵的獸面,兩耳下方均殘,刻畫出鼻孔與抿嘴。
背面光素有隧孔,孔上方的寬脊已被繩索磨斷。
----------------------------------------------------------------
2、紅山文化晚期 玉獸面紋佩
長7.0公分 寬6.0公分 厚0.3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西元前4500-3000年
玉質,大面積白沁斑。
似取斜口筒形器的殘片改製,全器作彎弧形片狀,
以寬淺陰線琢出橢圓形眼框與三道彎弧、嘴角下垂的嘴巴,均若隱若現。
上方對鑽一小穿。
----------------------------------------------------------------
3、紅山文化晚期 玉獸面紋佩
高3.0公分 最寬3.4公分 最厚0.8公分
玉質,呈細膩不透明牙白泛黃色,雕琢扁橢形獸面,中央橫以凸弦紋。
上半淺浮雕眼睛,左右有鋸齒狀角。下半琢一雙大鼻孔。
背面器表多坑疤,疑曾改刀,目前有兩組隧孔,其一鑽鑿到正面一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