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學術用語】 二十五、粘砂

瓷器的學術用語

二十五、粘砂

瓷器裝燒時,
先在匣缽內舖一層耐高溫的細砂,
再把器物放上去,
堆迭起來送進窯室焙燒,
有時沙多、器物下陷,
造成在器物底部黏上一層細沙。

一般指器物在墊燒時,
因器底與釉接觸的地方,
沾有沙粒,
在燒製過程,
使器物的器底釉和沙粒粘黏在一起。

耀州窯底足特點:

耀州窯底足修胎稍粗,削痕非常明顯,
底足足端為施釉後再將釉刮掉,刮釉露胎,
或在底足內塗抹一層芝麻醬釉的護胎漿,
露胎部分自然干老,
裝燒時由於在匣缽內採用窯砂墊燒,
是為了將器物與匣缽隔開,
以免在燒制的時候器物與匣缽粘在一起,
因此多數瓷器的底足常常粘有窯砂,
由於加熱過程中窯砂直接接觸匣缽的底部,
窯砂的溫度較瓷器底足要稍高,
窯砂的瓷化程度比瓷器的瓷胎的瓷化程度要高,
很多器物的粘砂甚至已呈半透明狀態。

克拉克瓷(漳州窯外銷瓷)底足特點:

漳州窯圈足平切微內傾,
可見到修圈足時所留下的放射狀跳刀痕,
瓷盤心「塌底」,
因塌底的原故,釉向下流淌而與底足墊的沙發生粘連,
瓷器的底圈足帶有粘砂。

======================================

宋 耀州窯 青釉刻花纏枝蓮紋雙系梅瓶

----------------------------------------------------------------

明晚期 克拉克瓷 青花 錦地開光雙鹿圖折沿花口大盤

----------------------------------------------------------------

明 龍泉窯 青釉刻花 纏枝番蓮紋 筆筒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