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五、如何挑選紫砂壺? (看文思意趣)

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五、如何挑選紫砂壺? (看文思意趣)

紫砂壺的文思意趣:

紫砂壺也可以俱備文人的心思來創作,
可以把文人的情意表現於紫砂壺上,
使得在泡茶時也能體會美好的聯想,
和高雅的意趣,
如以「竹節」的形狀作壺,
以「竹枝竹葉」的形狀作裝飾,
並在壺身上刻字「淡薄名利」,
就得以表現出高風亮節的文人情懷。

明末清初 吳梅鼎《陽羨茗壺賦》
對紫砂壺別出新裁的描寫記載:

乃有廣厥器類出乎新裁。
花蕊婀娜雕作海棠之盒,
翎毛璀璨鎪為鸚鵡之懷;
捧香奩而刻鳯,翻茶洗以傾葵。
瓶織回文之錦,爐橫古乾之梅。
巵分十錦,菊合三台。
凡皆用寫生之筆,墨工動琢於刀圭。
倘季倫見之,必且珊瑚粉碎;

使棠溪觀此,定教白玉塵灰。
用濡毫而染翰,誌所見而徘徊。

還有一類擺件器物出乎新裁,
花蕊婀娜雕作海棠之盒,
翎毛璀璨鏤空做成鸚鵡環;
香奩面上刻鳳,茶洗上做有傾斜的葵花。
瓶子表面有回文的圖案,沈君用的梅花爐的梅花
陳六如的十錦杯,沈君用的合菊壺。
基本都是採用繪畫的筆法,以刀子的刻繪表現墨色的筆法。
倘若石季倫見到這些,必是他心愛的珊瑚也都粉碎了;
倘若是酷愛白玉的棠溪看到這些,肯定將珍愛的白玉束之高閣,而蒙上塵灰。
潤筆毫寫下我的見解而心裏徘徊。

時大彬和文人陳繼儒的合作「一手壺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時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
後游婁東(江蘇太倉市),
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
乃作小壺,
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喜作大壼,
陳繼儒,號眉公,又號品外居士,
首創「一手壺」,
即一隻手便能把玩的小茶壺,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
改作大壺為小壺,
於是名人雅士,桌上有一小壺,
享受無盡的茶香雅趣。

文人陳曼生和楊彭年的合作「曼生壺

陳曼生為「西泠八家」之一,
陳曼生於金石書畫以外,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
是中國第二代紫砂壺大師的領軍人物,
《陽羨砂壺圖考》等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他擔任宜興知縣,
在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
和楊彭年合作,
把金石鐫刻、書畫、詩詞與製壺工藝結合,
在紫砂壺上鐫刻前人詩句,
開創了一種新的紫砂藝術風格,
有「壺隨字貴,字依壺傳」之說。

曼生壺」的兩大特點:

第一: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
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

清末民初 張虹 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記載:
「明清兩代名手製壺,每每擇刻前人詩句,而漫無鑒別,
或切茶而不切壺,或茶與壺俱不切,予嘗謂此等詩句不如略去為妙,
至於切定茗壺並貼切壺形作銘者,實始於曼生,世之欣賞有由來矣。」

第二: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
陳鴻壽和楊彭年創造了許多種新的款式,
後人稱它們為「曼生十八式」。

------------------------------------------------------------------

清早期 陳鳴遠 詩文款 段泥 束柴三友壺

------------------------------------------------------------------

民國初期 裴石民 客齋 泥繪 文字花鳥圖 段泥 漢君壺

------------------------------------------------------------------

近代紫砂廠 王寅仙 紫泥捂灰 唐雲 梅花詩文 石瓢壺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