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 Youtube 影片
商代甲骨文 vs 商代金文 vs 西周金文
======================================
節目內容:
【21書法】 民國 董作賓 甲骨文 書法對聯「好風膏雨樂」
【21書法】 民國 董作賓 甲骨文 書法詩文「漁父歸來載夕陽」
【中國文字字體】 二、金文
----------------------------------------------------------------
甲骨文
為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現今的文字或說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
金文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
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人稱為金文。
由於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鍾和鼎,金文也稱為鐘鼎文,
這些銘刻於鐘鼎上的文字,
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
祭祀典禮、狩獵、征戰、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一般認為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主要漢字形態,
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
後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越具有獨立的風格特徵。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甲骨、青銅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商代甲骨文
----------------------------------------------------------------
商代金文
商晚期 亞醜杞婦卣
高14.2公分 口徑長10.7公分 寬7.7公分 足徑長11.5公分 寬8.7公分
時商晚期 西元前12-11世紀
器蓋蓋沿與蓋頂呈垂直,蓋住器身上的子口,
器身兩側雙環顯示該器原本有提梁,通過雙環與器身相連,
但今已失佚,此卣為殷墟晚期器制。
頸蓋皆飾夔紋,腹飾獸面紋。
這些花紋皆浮雕鼓出器表,但不見雷紋襯底,
這種沒有雷紋襯底的獸面紋見於殷墟晚期,足飾二細線淺浮雕弦紋。
蓋裡中間及器底中央同銘各四字「亞醜杞婦」。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析子孫父乙扁足鼎
高19.0公分 通高23.1公分 口徑18.3公分 腹深7.5公分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西元前13-10世紀
腹飾帶狀獸面紋,扁平三足飾站立鳥紋,曲折開展的鳥冠羽,托附於淺腹器底:
鳥喙、鳥羽、冠飾、鳥足鉤爪,皆以立雕形式表出;
鳥的眼、眉也精細描繪,極其生動寫實。
器壁銘文「析子孫‧父乙」,
氏族徽識「析子孫」為宋人所釋,近人改釋「舉」,是商周之際的大族,
所鑄銅器群,往往出土於河南安陽、山東費縣、北京房山等墓地,
亦見於陝西扶風微史家族窖藏,可知該族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活動範圍甚廣。
商晚期 射婦桑鼎
通高24.3公分 高20.1公分 口徑20.0公分 腹深13.1公分
商晚期 西元前13-12世紀
口微斂,平折沿,直立耳,鼓腹,圜底,柱足。
腹壁飾獸面紋、夔龍紋及三角蟬紋,地填雲雷紋。足飾垂葉紋。
器物年代約屬殷墟二期器。器內壁銘文三字:「射婦桑。」
同銘器另有圓鼎二、觚一、方爐一,皆為殷墟二、三期器物。
「射」為族氏銘文,「桑」或釋作「蔧」,為婦之私名。
商晚期 亞牧作父辛方鼎
高21.5公分
商晚期 西元前13-11世紀
平折沿,直立耳,平底,柱足。四邊有扉棱。
器身獸面眼眶方折,乳丁圓頓,下有格線痕跡,器外底有規整的X形加強筋。
經X光檢測,器壁及器底均有墊片。
銘文在器內壁,二行七字:「□亞牧作父辛寶尊。」
----------------------------------------------------------------
西周金文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通高53.8公分 腹深27.2公分 口徑47.0公分
西周晚期 西元前827-782年
本器器形簡樸,端正厚實。
半球形的器身立於三蹄足之上,口沿上有兩個寬厚的立耳。
全器器身光素,僅於口沿下方飾以一周精簡的重環紋及一道凸弦紋。
器內有銘文五百字,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
內容以古雅精奧的文風表達了宣王對毛公的殷切期待,
體例與《尚書‧文侯之命》相似,
除印證西周時期的行政及典章制度,
也為西周「宣王中興」及不見於文獻記載的毛公,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西周晚期 散盤
通高20.6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腹深9.8公分
西周晚期 西元前9-8世紀
此器由寬闊的淺盤配以高圈足和雙附耳,長尾夔龍紋環繞盤腹外壁,
全器典雅穩重,與盤面三百五十字銘文相互輝映。
銘文內容敘述夨國侵犯散國無功,以致割地抵過,
內容詳細紀錄轉讓的土地範圍及參與履勘的官員職名。
西周時期的散國和夨國關係密切,友好時甚至有過婚姻關係,
散國對於夨國的侵犯能有效阻擋並獲得賠償,
於是鑄器詳載,以歌功頌德、傳諸子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