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碑
《說文解字.石部》:
「碑,豎石也。」
清 段玉裁.注:
「《聘禮》鄭注曰:
『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
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
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古代宮室之中,一定會設置石碑,
用來觀察太陽的影子,
並以此來測定季節和辨別方向,
古代的宮殿中,必定會立有石碑,
這裡的「碑」是專門用於天文測量的一種石柱。
後世用的碑是指,
豎起來的大石塊或木柱,
刻上文字或圖案的石塊,
通常刻有文字,具有一定用途,
用來刻字立傳的碑文,
豎立起來作為標誌、或紀念之用。
中國古代官員都有立碑的習慣,視為榮耀,
如:「界碑」、「里程碑」、「紀念碑」。
無字碑也稱為豐碑,
位於陝西乾縣唐乾陵東側,
是武周皇帝武則天所立,
與西側唐高宗李治的述聖記碑相呼應。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至善園 蘭亭序碑
至善園是1985年由時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主持修建,
至善園設計藍圖是以王羲之的八大勝景:
蘭亭、水榭、籠鵝、松風閣、曲水流觴、碧橋西、洗筆池、招鶴聽鶯,
為仿宋代建築而建的古園林風貌,
在這小片荒地上講述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人雅事。
至善園的正門為斑駁成棕色的兩扇木門,
屋檐下鏤空雕刻的梅蘭竹菊及兩根「垂花」雕工精細,
木制匾額「至善園」三字楷書秀麗挺拔,
門前兩對石獅抱鼓,一立一臥的兩對小獅子生動古樸。
綠樹環繞著一潭靜水,水畔石刻「洗筆池」,
洗筆池取自東漢張芝「臨池作書」典故
張芝「臨池作書,洗筆池中,池水盡墨。」
松風閣為雙層木構建築,
刻有黃庭堅《松風閣詩帖》及米芾《蜀素帖》詩文石刻。
構築出具有豐富文人氣息的仿古庭園景緻,
中國庭園有如一首委婉迴環的詩,
又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
在古色古香的靜謐環境下放鬆心情,
徜徉於古代文人的理想世界。
園景為理念為以曲徑、曲橋、曲廊,
連接山水、古代建築,
曲曲折折的線條,
不僅延長空間距離,也增加觀景視野,
為庭園帶來流動的生命,
還可留住天光雲影、明月彩霞等美景。
長廊沿著小丘迤邐而上,
廊外榕樹參天、草木豐茂,
側旁有小溪,溪水潺潺,
便見長廊外,綠樹環繞著一潭靜水,
猶如一幅山水長卷徐徐展開。
至善園最遠角的「蘭亭」,
小小八角亭同樣朴素,
亭內圓桌鼓凳,桌上卻立著一盞漢式朱雀銅燈,
亭柱楹聯是晉代王羲之的集字: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更有一道溪水自上而下,蜿蜒流入洗筆池,
溪旁有石刻「流觴曲水」。
一旁則是瓦頂石碑,
碑刻王羲之名篇《蘭亭集序》,
石碑拓本是故宮蒐藏的《定武蘭亭拓本》。
唐太宗得《蘭亭序》墨蹟後,
即令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名家搨摹,
分賜皇子、近臣,世人稱為「唐人摹本」,
時以歐陽詢所摹著者為最佳,
遂刻石置於宮廷中展示,
石刻於唐以後失傳,
於北宋被發現,置於定州,
宋熙寧年間 (1068 - 1077) 定武太守薛珦所搨之本,
名為《定武蘭亭拓本》。
【歷史典故】 蘭亭集序
【歷史典故 Youtube 影片】 蘭亭集序的前世今生
【故宮文物賞析 Youtube 影片】 蘭亭序 石拓本 ( 定武蘭亭拓本 )
---------------------------------------------------------------
======================================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