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歷史】 唐代的煎茶法

中國的茶葉歷史

唐代的煎茶法

唐代煎茶的四個步驟

唐代飲茶的方式主要是喝茶湯,
茶葉先經過蒸熟、搗碎、焙烤製成茶餅,
備茶時將茶餅用火灸烤,
烤後等冷卻後,用茶碾磨成粉末,
用茶羅過篩,
用風爐和湯釜加水煮成茶湯,
其中也可加入鹽、米、薑、奶、香料等一同煎煮。

一、灸烤

將團餅茶烤乾水氣。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鑚,使炎涼不均。
    持以逼火,屢其飜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蟇背,然後去火五寸。
    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
    若火乾者,以氣熟止;日乾者,以柔止。」

灸烤餅茶時,不要在飄忽不定的火來烤,使茶受熱不均勻,
烤餅茶時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
等到烤出像蝦蟆背上的小突起,然後離火五寸,
當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
再按先前的方法,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
如果製茶時是用火烘烤的,以烤到冒熱氣為度;
如果製茶時是用太陽曬的,以烤到柔軟為好。

二、碾碎

用茶碾將團餅茶碾碎成茶碎末。茶碾是碾茶器,在煮茶時,供碾碎餅茶之用。

三、篩茶

茶羅即是茶篩,
由蓋、羅、抽屜、羅架、器座組成,
餅茶經茶碾碎成碎末後,
用茶羅來篩茶。

四、煎茶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
    騰波鼓浪,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茶經中煮茶的三沸:
一、初沸時氣泡如魚的眼珠一個一個冒出水面,
也像魚在水中吐出的氣泡,
水溫大概在攝氏85°C以上。
二、二沸時氣泡在茶釜的緣邊成串的出現,如湧泉連珠,
水溫大概在92°C以上。
三、三沸時茶湯如騰波鼓浪,也就是說沸騰、滾水,
水溫大概在100°C。
如果再繼續煮水,水就煮老了,不宜飲用了。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
    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

「一沸」時,可加適量鹽調味,除去表面水膜。
「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用茶則取出一則茶末,放入水渦中央,再進行攪動。
「三沸」時,把剛才從鍋里舀出來的那一勺沸水倒進鍋里,
使茶湯停止沸騰,以收斂茶湯,如此茶就煎好了。

茶湯表面會出現很多浮沫,這就是茶湯的湯花,
當湯花浮起來的時候,茶的香氣就達到了最佳狀態,
這時,就可以「酌茶」了。
酌茶時,即用勺往茶盞里均分茶湯,
酌茶的要點是要把沫餑均勻地分配到各個茶盞中。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
    厚者曰餑,
    細輕者曰花。
    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
    又如迴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
    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𧀮」,有之。」

茶湯的湯花是茶湯的精華,
湯花薄的稱沫,
湯花厚的稱餑,
湯花輕細的稱花,
茶湯的湯花沫餑有的像浮萍,
也有的像浮雲,
又如水邊的萍錢、菊花落在茶碗中,
也有的層層白沫,皤皤然若積雪,
如果湯花分配不均勻,
每個茶盞里的茶湯味道就不會相同,
茶湯嫩綠中帶著黃色,似雪的湯花浮於其上,
二者相互映襯,最具色香味。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 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

左側有一老者,手中拿竹筴,正在茶爐裡煮茶。
右側另有一個年輕的侍者,準備了二副茶碗,
正等著分茶給主、客二人,
右下角有方茶几,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風爐、湯釜、茶碗、茶托

茶碾、茶盒(用來裝篩過的茶末)

----------------------------------------------------------------

《唐 周昉 唐人宮樂圖》

畫中描繪了女樂十二人,
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巨型方桌四周,
品茗奏樂的盛況,
巨型方桌中央放置了一座大茶海,
一位仕女正拿著一個大茶勺舀茶湯於茶碗內,
其它仕女正在品茶賞樂。

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
之前所有的煮茶過程,
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
將調好的茶湯盛入大茶海中,
再以長杓分茶,盛入茶碗供飲,
適用於人多盛會時。

茶盞為碗狀,有圈足,方便把持。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